【題目】在戶外運動盛行的今天,要想成為合格的“驢友”,必須具備閱讀等高線地形圖的能力。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
(1)A處地形類型為___,E處山體部位是_____。
(2)圖中a、b、c中,不屬于河流的支流的是_;屬于支流的兩條河流中,水流速度較快的是__,運用所學分析其原因____ 。
(3)圖中等高距為__米。甲、乙兩村的圖上距離是4厘米,實地距離是20千米,該圖的比例尺是_____(用數(shù)字式表示)。
(4)擬從甲村向乙村修一條公路③、④線路中,較為合理的是_,理由是____。
(5)擬規(guī)劃B地將成為該區(qū)的最大城市,試分析B處形成聚落的有利條件____。
【答案】盆地 鞍部 c a a河流經(jīng)地等高線密集,坡度較b河處陡,水流速度較快 100 1:500000 ④ ④路線所經(jīng)等高線稀疏,落差小,地勢較③路線平坦,有利于修建 B處位于河流交匯處,地形平坦寬闊,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解析】
等高線地形圖是表示某個區(qū)域地地形地勢狀況,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距相同,包括了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五種地形,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越稀疏則表示坡度越緩。
(1)由圖可知,圖中A處是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shù)值中間低四周高郵,是盆地地形;E處是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是鞍部地形。
(2)圖中a、b、c中,不屬于河流支流的是c,因為此處是山脊,不可能形成河流;兩條支流中,流速較快的是a,因為此處等高線更密集,表示坡度更陡。
(3)由圖可知,圖中等高距是100米,比例尺是由圖上距離比上實地距離,若甲、乙兩村的圖上距離是4厘米,實地距離是20千米,該圖的比例尺是1:500000.
(4)若要從甲村向乙村修一條公路,③、④線路中,較為合理的是④,因為此處經(jīng)過的地區(qū)等高線稀疏,坡度,地勢比③路線平坦,工程量小。
(5)擬規(guī)劃B地將成為該區(qū)最大的城市,該地形成聚落的有利條件是位于河流交匯處,地勢平坦,交通便利。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對下列哪個地區(qū)的描述( 。
A. 南方地區(qū)B. 北方地區(qū)C. 西北地區(qū)D. 青藏地區(q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青藏地區(qū)和其他地區(qū)的分界線是( )
A. 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脈B. 秦嶺---淮河
C.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D.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體育項目與其適合開展地區(qū)的搭配,不合理的是 ( )
A. 西北地區(qū)的摔跤運動B. 東北地區(qū)的田徑運動
C. 青藏地區(qū)的游泳運動D. 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帆船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目前,北京已經(jīng)形成了航空、公路、鐵路四通八達的現(xiàn)代化立體交通網(wǎng)絡。北京市區(qū)的路網(wǎng)結構為:
A. 棋盤狀B. 圓環(huán)狀C. 網(wǎng)格狀D. 環(huán)形放射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以我國和世界人口分布為主,探究“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下面是他們的探究程序,請你與他們一道完成探究過程吧。
(1)為探究“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興趣小組應在以上圖中選擇的資料有:__。
(2)緯度位置與人口分布:我國東部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qū)之一,結合圖二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人口位于_______________地區(qū)。海陸位置與人口分布:從海陸位置看,圖三反映出我國人口主要分布在_地區(qū)。地形與人口分布:讀圖一從地形類型看,我國約65%的人口主要分布____地區(qū)。綜合歸納:我國人口分布集中分布于地形平坦、氣候適宜的______地區(qū)。
(3)從圖二世界人口分布圖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qū)有:亞洲的東部、_;歐洲西部和___________洲東部等地區(qū)。
(4)圖二中C區(qū)緊鄰溫暖的大西洋,但人口稀少,其主要原因是什么?_。
(5)與圖六景觀對應的“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最為相符的是_,你能解釋當?shù)匾阅局聘呒芪莸拿窬雍蜌夂蛑g關系嗎?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