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下圖等高線圖回答問題:
(1)圖中A、B兩處的相對高度為______米,A點在B點______方。
(2)按地形部位來看,C處是______,D處是______,E處是______。
(3)圖中甲、乙兩條支流畫法不合理的是______,因為______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稱.
A.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E.___________
(2)B點在C點的___________方向。
(3)若量得D到G的圖上距離為4厘米,則其實際距離大約是___________米。
(4)G的海拔不低與于__________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某地區(qū)局部等高線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中①②③河流不存在的是 (填序號)。
(2)①河流的流速 (大于或小于)②河流。
(3)三個聚落中 (甲、乙或丙)聚落更適合發(fā)展種植業(yè),原因是 。
(4)判斷該區(qū)域的半球位置 (東半球或西半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山河壯美,地形復(fù)雜。讀我國沿32°N緯線地形剖面圖,回答下列各題。
【1】圖中序號①②③④表示的地形區(qū)分別是
A.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黃海大陸架
B.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黃海大陸架
C.青藏高原、內(nèi)蒙古高原、東北平原、渤海大陸架
D.青藏高原、云貴高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海大陸架
【2】關(guān)于我國地形、地勢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勢南高北低
B.山區(qū)面積較小
C.地勢西高東低
D.地形以平原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但又被稱為“中國的憂患”。讀“黃河不同河段水文站測得的河流含沙量圖”,完成下列各題
【1】河口至陜縣河段河流含沙量增長快的主要原因是
A.流量減少
B.河水湍急
C.流經(jīng)黃土高原
D.支流少
【2】“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的說法形容的是
A.a河段景觀
B.b河段景觀
C.c河段景觀
D.d河段景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中國政區(qū)圖回答。
(1)鄰國②是__________,內(nèi)海③是__________,省區(qū)⑩主要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是:__________。
(2)省區(qū)⑧是__________,我省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
(3)北回歸線經(jīng)過的我國的省區(qū)簡稱自西向東依次是________。
(4)我國一月0℃等溫線、800mm等降水量線經(jīng)過的山脈是(字母+名稱)_________。
(5)處在福建、江西兩省交界處的山脈是__________(字母+名稱),位于⑤省我國主要高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圖中A、B、C、D四條山脈位于一、二級階梯分界線是:__________(字母、名稱),海峽⑦是__________,島嶼⑥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地球公轉(zhuǎn)的方向是:。周期是:。
(2)今天(6月20日),地球在公轉(zhuǎn)軌道上的位置最接近于圖中的日位置,這一天泉州的晝夜長短情況是。
(3)如圖為同一位置不同時間,玲玲的身影長短變化情況示意圖。假設(shè)玲玲身高不變,在不考慮方向的情況下,請比較判斷:
A、如果是在同一天的不同的情景示意,則更接近正午的是圖。
B、如果是在不同季節(jié)的正午時刻的情景示意,則更接近冬至日的是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青藏地區(qū)簡圖”“三江源和三江并流地區(qū)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
(1)三江源地區(qū)是黃河、長江和 (河流)的發(fā)源地;“三江并流”位于我國 (地形區(qū)),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深谷代表地區(qū)。
(2)“三江并流”所在地區(qū)水能資源豐富,試分析其原因。
(3)某攝影愛好者準(zhǔn)備前往本區(qū)拍攝高原獨特風(fēng)光,請列舉他需準(zhǔn)備的物品并分析原因。(寫出兩條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