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假如不考慮地形和海陸因素,在甲、乙、丁三個城市中最靠近赤道的是
A.甲 B.乙 C.丁 D.丙
【2】甲、丙、丁三個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找出四個城市中氣溫年較差最大的城市,其氣溫年較差約為
A.20℃ B.35℃ C.15℃ D.40℃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觀察下列演示實驗,用打開的手電筒模擬“太陽”,將地球儀放置在手電筒前方,撥動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zhuǎn)。分析完成下列問題。
【1】關(guān)于實驗過程的正確敘述是
A.演示地球自轉(zhuǎn)時,自東向西撥動地球儀 B.赤道地區(qū)沒有晝夜現(xiàn)象
C.撥動地球儀,能演示晝夜交替 D.圖中燈光能照亮地球的全部
【2】觀察地球儀,還可以發(fā)現(xiàn)世界海陸分布的規(guī)律是
A.七分陸地三分海洋 B.北半球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
C.北極周圍是一片海洋 D.東半球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
【3】此時江蘇的小明正在學校上課,而他爸爸在美國出差正值黑夜,造成時間差異的原因是
A.地球自轉(zhuǎn) B.地球公轉(zhuǎn) C.海陸差異 D.晝夜平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在復習時對下面的地形和河流的特征有點混淆,你能幫他選一選,以下描述我國的是( )
A.地勢中高周低,河流發(fā)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入海洋
B.地勢東高西低,多數(shù)河流東流入海
C.地勢西高東低,多數(shù)河流東流入海
D.地勢東西高、中部低,河流南流入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如圖兩幅圖,回答下列問題:
(1)B圖是地球公轉(zhuǎn)到____時(甲乙丙。┑墓庹涨闆r。
(2)在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____(南回歸線、北回歸線、赤道)。
(3)B圖中,B點在五帶中的____帶.C點在D點的____方向。
(4)下列地理現(xiàn)象主要與地球的公轉(zhuǎn)有關(guān)的是____。
A.晝夜交替現(xiàn)象 B.太陽每天東升西落 C.太陽高度角變化 D.四季的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等高線地形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6分)
(1)在B山設(shè)計了CB、DB兩條公路線,根據(jù)等高線圖判斷,沿 線修公路比較省力,理由是等高線 ,坡度 。
(2)根據(jù)等高線的形態(tài)判斷地形部位:甲處是 ,A處是 。
(3)在A、B兩座山頂之間有高山電纜車相通,電纜車的速度是每分鐘200m,測得A、B兩山頂之間的圖上距離為3.2cm;那么,乘纜車從B山頂?shù)紸山頂約需 分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長江、黃河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填寫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支流:A_________,湖泊:B_____________,黃河上、中游的分界點:E____________。
(2)字母C、D中,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是 。
(3)目前,長江干、支流通航里程達7萬千米,貨運量占全國內(nèi)河航運的60%。其自古以來就有“_______________”之稱。
(4)F地形區(qū)突出的環(huán)境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由于該環(huán)境問題,使黃河下游成為舉世聞名的______________。
(5)長江、黃河上游共同的水文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長江和黃河共同流經(jīng)的省級行政區(qū)域單位是 和 ,共同流經(jīng)的地形區(q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我國夏季風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所示,東南季風由 洋吹向我國大陸,西南季風由 洋吹向我國大陸,其氣流特點是 (填“寒冷干燥”或“溫暖濕潤”)。
(2)夏季風很難到達我國西北內(nèi)陸地區(qū)的主要原因是 。
①緯度位置太靠北
②遠離海洋的海陸位置
③山脈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夏季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3)季風的影響是我國降水時間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受季風影響,我國東部地區(qū)降水主要集中在 季。
(4)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是:氣候復雜多樣和 氣候顯著。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