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溫下,熟石灰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0.16g.則熟石灰屬于( 。
A、易溶B、可溶
C、微溶D、難溶4.在20℃時
考點:物質(zhì)的溶解性及影響溶解性的因素
專題:溶液、濁液與溶解度
分析:通常把室溫(即20℃)時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0g的,叫易溶物質(zhì),大于或等于1g但小于10g的,叫可溶物質(zhì),大于或等于0.01g但小于1g的,叫微溶物質(zhì),小于0.01g的,叫難溶(或不溶)物質(zhì);據(jù)此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解:常溫下,熟石灰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0.16g,在0.01g和1g之間,屬于微溶物質(zhì),觀察選項,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了解溶解性的分類方法、固體溶解度概念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是與實驗的重要作用分不開的.結合下列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

(1)寫出指定儀器的名稱:①
 
 ②
 

(2)下面四種途徑都可以得到氧氣:

寫出實驗室中通過甲、乙、丙三種途徑制取氧氣的文字反應表達式:
甲:
 
;乙:
 
;丙:
 
都屬于
 
反應(填基本反應類型)
(3)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時,可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
 
(填字母代號),某同學觀察到發(fā)生裝置內(nèi)有大量氣泡時,開始用C裝置收集氧氣,過一段時間后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口、瓶中和瓶底,都末見木條復燃.其原因是
 

(4)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實驗結束后,發(fā)現(xiàn)水槽內(nèi)的水變成了紫紅色,可能的原因是
 

(5)下面是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步驟:
①加熱、谑占瘹怏w ③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苎b入高錳酸鉀,并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輰⒃嚬芄潭ㄔ阼F架臺上、尴缇凭珶簟、邔Ч芤瞥鏊
正確的順序為
 
.(用序號表示)
(6)要得到較純的氧氣,用
 
收集較好,在當
 
時開始收集.寫出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驗滿的方法:
 

(7)何潔同學在制取氧氣過程中,她收集一瓶氧氣后,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見木條復燃.其原因可能是
 

(8)工業(yè)上制氧氣與實驗室制氧氣在原理上有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水溶液顯堿性的一種鹽是
 
,李大爺種的小麥出現(xiàn)倒伏現(xiàn)象,你會建議他使用化肥中的
 
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人類每年從自然界中提取大量的金屬鐵,下列關于鐵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生鐵是由鋼冶煉成的
B、煉鐵過程是把鐵礦石變成純凈的氧化鐵
C、生鐵是含有碳的鐵合金
D、被腐蝕后的鐵制品屬于不可回收垃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欲將濃度為25%的某溶液100g提高到濃度為50%,求加入溶質(zhì)的質(zhì)量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可以證實某硝酸鉀溶液是20℃時的飽和溶液的事實是( 。
A、降溫到10℃時,有硝酸鉀晶體析出
B、蒸發(fā)掉10g水,有硝酸鉀晶體析出
C、加熱到30℃后,再加硝酸鉀晶體能繼續(xù)溶解
D、20℃時,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晶體,溶液中硝酸鉀的質(zhì)量分數(shù)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水與生活息息相關,請回答下列與水有關的問題.
(1)下列各項與自來水的凈化過程無關的是
 

A.吸附  B.消毒  C.電解  D.過濾
(2)太湖由于水污染等因素引起藍藻大面積暴發(fā),造成該地區(qū)水資源危機.水體污染主要來自于工業(yè)廢水、農(nóng)業(yè)污水和
 
污水的任意排放.
(3)生活用水的凈化包括靜置、吸附、過濾、蒸餾等操作,其中凈化程度最高的是
 
,溶有較多鈣鎂化合物的水叫做
 
,可用
 
來鑒別.
(4)為了防止水被污染,請?zhí)岢鰞蓷l合理化建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甲、乙、丙三位同學在實驗室用下列裝置制取幾種氣體:

(1)寫出制取裝置中主要儀器名稱:
 
;
(2)甲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他選擇上述裝置中的A和
 
 或
 
 進行組裝,你認為A裝置中還缺少:
 
寫出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乙同學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其中二氧化錳起:
 
 作用.
實驗結束后,丙同學問:我用帶火星的木條深入及氣瓶內(nèi),為什么不會復燃?請你幫助他推測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