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測得工業(yè)純堿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常含少量NaCl),小明同學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準確稱取一定量的純堿樣品,從分液漏斗中滴入稀硫酸。已知堿石灰既能吸收水也能吸收二氧化碳。
(1)圖甲中儀器a內發(fā)生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紅覺得小明的實驗裝置會導致較大的誤差,故設計了圖乙的裝置,請你寫出圖乙裝置的優(yōu)勢(寫出兩點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紅用圖乙裝置進行實驗,步驟為:①準確稱取盛有堿石灰的干燥管的質量為158.0 g,再準確稱取11.0 g純堿樣品并全部放入A中;②組裝全部反應裝置并檢查氣密性,關閉d;由e逐滴加入稀硫酸至不再產生氣泡為止;③打開d,慢慢鼓入空氣10 min;④再稱干燥管的總質量為162.4 g。該產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shù)為_______________(結果精確到0.1%)。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西藏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等四校2018屆九年級第一次聯(lián)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離子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為無色溶液的是( )
A. NH4+ Ca2+ Cl- NO3- B. K+ Na+ Cl- CO32-
C. Fe2+ Mg2+ NO3- Cl- D. Na+ Ba2+ NO3- 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東臺市第六聯(lián)盟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下圖是a、b、c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t ℃時,將50 g a物質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攪拌,可得到90g a的飽和溶液
B. a、b、c三種物質均屬于易溶物質
C. a中含有少量b,可用冷卻a的熱飽和溶液的方法提純a
D. 將20 ℃時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升溫到t ℃,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的大小關系:b>a=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宿州市心校2017屆九年級上學期第四次大聯(lián)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把一定量的鎂粉加入藍色CuCl2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渣和藍色濾液,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 濾渣中一定有銅,可能有鎂 B. 向濾渣中滴加稀鹽酸,無氣泡產生
C. 濾液中不含CuCl2 D. 濾液中不含Mg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安徽省宿州市心校2017屆九年級上學期第四次大聯(lián)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分類的正確組合是
單質 | 氧化物 | 化合物 | 混合物 | |
A | 金剛石 | 干冰 | 酒精 | 天然氣 |
B | 液氧 | 氯酸鉀 | 碳酸 | 石灰石 |
C | 生鐵 | 二氧化錳 | 氫氧化鈉 | 過氧化氫溶液 |
D | 硫 | 四氧化三鐵 | 氯化鉀 | 冰水混合物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北省武漢市2018屆九年級3月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進行有關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質實驗(圖中固定玻璃管的儀器已略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將丁處氫氧化鈉溶液改為澄清石灰水,可檢驗乙處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
B. 乙處發(fā)生的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C. 丙裝置的作用是收集二氧化碳
D. 甲處發(fā)生的反應中,二氧化碳作氧化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重慶市校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我國制作泡菜的歷史悠久。制作泡菜是把新鮮蔬菜泡在低濃度的食鹽水里,經發(fā)酵而成。
(1)現(xiàn)要配制50克的氯化鈉溶液,實驗用品如下圖,其中還缺少的玻璃儀器是_____________。
實驗步驟如下:
①計算
②稱量:若將物品和砝碼放反,則實際稱得NaCl質量為___________g。(1g以下用游碼)
③量取:用__________(填“10”、“50”或“100”)mL量筒量取水。
④溶解
(2)下列操作一定能導致氯化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偏小的是__________(填序號)。
①稱量時,天平指針左偏 ②量取水時仰視讀數(shù)
③溶解時,未用玻璃棒攪拌 ④裝瓶時,有部分溶液灑出
(3)泡好泡菜的關鍵之一是密封性要好,這樣才有助于泡菜水發(fā)酵。其中,發(fā)酵的過程_________(填“屬于”或“不屬于)緩慢氧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