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等質量的X、Y、Z、M四種金屬分別加入到同體積、同濃度的足量稀鹽酸中,再把X加入到Z(NO3)2溶液中,M加入到YNO3溶液中,反應關系如圖所示。據(jù)此判斷四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 )
A.Z>X>M>Y B.X>Z>M>Y C.X>Z>Y>M D.Y>M>Z>X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思波曼等科學家用轉基因的方法培育出一種“食電”細菌,它“吃進”電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甲烷,能量轉化率高達8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轉基因培育出來的細菌不屬于生物 B.這種細菌能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
C.這種方法能緩解能源問題 D.細菌“食電”過程違背能量守恒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當今社會,隨著汽車用量的急劇增加,能源和環(huán)保問題日趨嚴峻,研究以太陽能、氫能等新型能源為動力的汽車迫在眉睫。氫燃料汽車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環(huán)保的角度考慮,使用氫燃料汽車最突出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3年我國啟動了對可燃冰勘探開發(fā)技術的新一輪系統(tǒng)性研究?茖W研究表明,可燃冰實際上是一種甲烷水合物,是甲烷與水在低溫、高壓下形成的一種固態(tài)物質。下列有關甲烷和可燃冰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甲烷主要是植物殘體在隔絕空氣的情況下分解而生成的
B.可燃冰燃燒時火焰呈藍色
C.與煤比較,可燃冰是一種清潔能源
D.通常情況下,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易與水化合的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四個坐標示意圖分別表示四個實驗過程中的某些變化情況,其中錯誤的是( )
A.加熱一定量碳銨(NH4HCO3)的實驗,試管中固體的質量變化
B.等質量的鎂條和鐵絲分別與足量的稀硫酸反應,產(chǎn)生氣體的質量變化
C.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錳固體中加入一定量的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的質量變化
D.將水通電一段時間,相同狀況下產(chǎn)生氣體的體積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根據(jù)下列圖像回答:
(1)圖一是用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進行中和反應時,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變化曲線。向鹽酸中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為m g時,所得溶液中含有的離子為_____________(填離子符號)。
(2)圖二是20℃時,取10 mL10%的NaOH溶液于燒杯中,逐滴加入10%的鹽酸,隨著鹽酸的加入,燒杯中溶液溫度與加入鹽酸體積的變化關系。
①由圖可知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你的依據(jù)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同學用氫氧化鈉固體與稀鹽酸反應也得到相同結論,乙同學認為不嚴密,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三是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a與c的溶解度曲線相交于P點。據(jù)圖回答:
①t1℃時,接近飽和的c物質溶液,在不改變?nèi)芤嘿|量的條件下,可用__________的方法達到飽和狀態(tài)。
②將t2℃時,150 g a物質飽和溶液降溫到t1℃時,可析出________g a物質。
(4)下圖托盤天平兩邊是等質量的鐵和鎂分別跟等質量等濃度的稀硫酸反應,反應的時間t與生成氫氣質量m的變化關系如圖四。
試回答:從開始反應到不再產(chǎn)生氣體為止,天平指針偏轉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以下是氯氣與水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從示意圖中獲取的信息不正確的是( )
A.反應前后分子種類發(fā)生改變 B.反應前后原子的數(shù)目不發(fā)生改變
C.氯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沒有改變 D.每個氯氣分子是由兩個氯原子構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氯氣用于自來水消毒和殺菌,其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l2 + H2O = HCl + HClO,下列可證明某瓶水是自來水還是蒸餾水 的( )
A.酚酞試液 B.氯化鋇溶液 C.氫氧化鈉溶液 D.硝酸銀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