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瘜W小組對熱水壺底部水垢的主要成分進行了如下探究,請完成以下活動并回答相關問題。
【查閱資料】天然水中含有Ca2+、Mg2+、HCO3-等離子,在加熱條件下,這些離子趨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質——水垢(主要成分為碳酸鹽和堿)。有關物質的溶解性見下表(20℃):
陰離子 陽離子 | OH- | CO32- | HCO3- |
Ca2+ | 微溶 | 不溶 | 可溶 |
Mg2+ | 不溶 | 微溶 | 可溶 |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結論 |
在少量研碎的水垢中,加入適量的蒸餾水充分攪拌,過濾,在濾液里加入Na2CO3溶液。 | 沒有白色沉淀產生 | 水垢中 。 |
CaCO3和Mg(OH)2 (兩個都對得1分) 不含Ca(OH)2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將殘留在裝置中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D、E裝置中充分吸收 (2)CaCO3+2HCl = CaCl2+H2O+CO2↑或MgCO3+2HCl = MgCl2+H2O+CO2↑ (3)4.4g A;氫氧化鎂的質量分數(shù)為5.9%
解析試題分析:根據(jù)溶解性氫氧化鈣和碳酸鎂屬于微溶,水垢中可能含有,碳酸鈣、氫氧化鎂屬于難溶,所以水垢中的主要成分為氫氧化鎂和碳酸鈣;加入碳酸鈉沒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沒有鈣離子,說明沒有氫氧化鈣;⑴加入藥品前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鼓入空氣的作用是將殘留在裝置中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D、E裝置中充分吸收;(2)B裝置有兩個反應,為CaCO3+2HCl = CaCl2+H2O+CO2↑或MgCO3+2HCl = MgCl2+H2O+CO2↑;(3)生成二氧化碳的總質量就是D、E裝置總質量的前后質量之差,為,如果是純的碳酸鈣和足量的酸反應生成4.4g二氧化碳則需10g,題目中是9.8g,說明還混有碳酸鎂。
【實驗方案3】解:設用于產生二氧化碳的鹽酸質量為,氫氧化鎂質量為
2HCl ~ CO2 Mg(OH) 2+ 2HCl==MgCl2 + 2H2O
73 44 58 73
×7.3% 4.4g 10g×7.3%
,,解得 =100g =0.58g
氫氧化鎂的質量分數(shù)= 0.58g/9.8g×100%≈5.9%
答:水垢樣品中氫氧化鎂的質量分數(shù)為5.9%
考點:探究水垢成分
點評:本題較為綜合,是集實驗探究和化學方程式計算于一體的題目,題目較為冗長,屬于較難的題目,在中考中常作為壓軸題出現(xiàn)。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部分鈣、鎂化合物溶解性表(20℃) | |||
OH- | CO32- | HCO3- | |
Ca2+ | 微溶 | 不溶 | 可溶 |
Mg2+ | 不溶 | 微溶 | 可溶 |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有關化學反應方程式 |
在少量研碎的水垢中加入適量的蒸餾水充分攪拌,過濾,在濾液中加入Na2CO3溶液. | 有白色沉淀產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陰離子 陽離子 |
OH- | CO32- | HCO3- |
Ca2+ | 微溶 | 不溶 | 可溶 |
Mg2+ | 不溶 | 微溶 | 可溶 |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在少量研碎的水垢中加入適量的蒸餾水充分攪拌,過濾,再濾液中加入 Na2CO3 Na2CO3 溶液 |
有 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 產生 |
水垢中有 氫氧化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陰離子 陽離子 |
OH- | CO32- | HCO3- |
Ca2+ | 微溶 | 不溶 | 可溶 |
Mg2+ | 不溶 | 微溶 | 可溶 |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結論 |
在少量研碎的水垢中,加入適量的蒸餾水充分攪拌,過濾,在濾液里加入Na2CO3溶液. | 沒有白色沉淀產生 | 水垢中 不含Ca(OH)2 不含Ca(OH)2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2年江蘇省無錫市東林中學中考化學模擬試卷(二)(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陰離子 陽離子 | OH- | CO32- | HCO3- |
Ca2+ | 微溶 | 不溶 | 可溶 |
Mg2+ | 不溶 | 微溶 | 可溶 |
實驗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在少量研碎的水垢中加入適量的蒸餾水充分攪拌,過濾,再濾液中加入______溶液 | 有______產生 | 水垢中有 氫氧化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