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海洋是人類千萬年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資源寶庫,開發(fā)前景廣闊。請回答下列問題:

(1)海水淡化:世界上已采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20多種,目前普遍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2)海水曬鹽:海水提取食鹽的方法主要為鹽田法,其過程如下:

圖中的①是________池,②是________池,圖中的母液是氯化鈉的________(飽和不飽和”)溶液。

【答案】 多級閃急蒸餾 蒸發(fā)  結晶  飽和

【解析】分析:(1)根據淡化海水的常用方法進行分析;

(2)根據海水曬鹽的流程進行分析根據飽和溶液的特征進行分析。

解答(1)目前淡化海水的方法有多種如:蒸餾法、結晶法、淡化膜法、多級閃急蒸餾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蒸餾法,目前多采用多級閃急蒸餾法

(2)從海水中提取食鹽的過程如下海水引入蓄水池,經過蒸發(fā)池蒸發(fā)水分,再經過結晶池結晶析出氯化鈉此時的母液對于氯化鈉來說是飽和溶液。

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1). 多級閃急蒸餾 (2). 蒸發(fā)  (3). 結晶  (4). 飽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同學設計了兩種由CuO→Cu的實驗方案:

方案一:ZnH2Cu 方案二:CuOCuSO4Cu

大家認為方案二優(yōu)于方案一,理由是:節(jié)約能源 Cu產率高 產品純凈 操作安全

其中,評價正確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乙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減小)。

(2)欲將t1甲物質的不飽和溶液變?yōu)樵摐囟认碌娘柡腿芤,可采取的方法?/span> (任填一種)。

(3)若甲物質中混有少量乙物質,可用 的方法提純甲。

(4)等質量甲、乙兩種物質分別配成t2時的飽和溶液, 需要水的質量大小關系是甲 乙(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右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20時,甲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比乙溶液的大

B.將40時甲的一定量飽和溶液降溫至20,溶液質量不變

C.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D40時,分別在100g水中各加入30g甲、乙,同時降溫至20,甲、乙溶液均為飽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從海水中提取食鹽的流程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經過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變

B. 蒸發(fā)池中,氯化鈉溶液逐漸變濃

C. 經過第③步的操作,進入結晶池后,繼續(xù)蒸發(fā)水,有④發(fā)生

D. 析出食鹽晶體后的母液是氯化鈉的不飽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選項中,不屬于蠟燭燃燒實驗現象的是(  )

A. 火焰分為三層,外焰最亮 B. 熄滅后有白煙生成

C.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罩在火焰上的燒杯內壁出現水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探究影響硝酸鉀固體在水中溶解質量多少的因素,某研究小組開展了以下的探究活動,請你根據實驗數據歸納出結論。

實驗一:KNO320 ℃水中達飽和時溶解的質量

水的質量/g

10

50

100

KNO3的質量/g

3.2

15.8

31.6

結論:當________相同時,水的質量越多,溶解KNO3的質量越多。

實驗二:KNO320 g水中達飽和時溶解的質量

溫度/

20

40

60

KNO3的質量/g

6.3

12.8

22.0

結論:當水的質量相同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學生用托盤天平稱量6.5g_NaCl晶體(1g以下用游碼),稱量時誤將藥品與砝碼的位置顛倒.該學生所稱NaCl的實際質量是(  )

A. 7_g B. 6.5_g C. 6.0_g D. 5.5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化學方程式描述下列事實:

1常溫下,鋁具有很好的抗腐蝕性能,是因為鋁在空氣中與氧氣反應,其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溫條件下一氧化碳能把鐵從磁鐵礦石主要成分Fe3O4中還原出來,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