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2.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侯氏制堿法”(流程簡圖如圖所示),促進了世界制堿技術的發(fā)展.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沉淀池中的反應物共含有五種元素
B.過濾得到的“母液”中一定只含有兩種溶質
C.圖中X可能是氨氣
D.通入氨氣的作用是使溶液呈堿性,促進二氧化碳的吸收,更多地析出沉淀

分析 A、根據沉淀池中發(fā)生的反應是氯化鈉、氨氣、二氧化碳和水,再分析元素種類即可;
B、過濾得到的“母液”中含有的溶質有碳酸氫鈉、氯化銨,還有可能含有過量的反應物;
C、根據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的生成物考慮;
D、根據氨氣的水溶液顯堿性考慮.

解答 解:A、沉淀池中發(fā)生的反應的反應物是氯化鈉、氨氣、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含有鈉、氯、氮、氫、碳、氧六種元素,故A錯;
B、過濾得到的“母液”中含有的溶質有碳酸氫鈉、氯化銨,還有可能含有過量的氯化鈉,故B錯;
C、碳酸氫鈉分解生成碳酸鈉、水、二氧化碳,所以X是二氧化碳,故C錯;
D、氨氣的水溶液顯堿性,能更好的吸收二氧化碳,使反應物濃度大,反應速度快,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解答本題關鍵是要知道沉淀池中發(fā)生的反應,熟悉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的產物,知道考慮反應后溶液中溶質時,還需要考慮反應物是否過量問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標出加點元素的化合價
K2$\underset{Mn}{•}$O4+6         
$\underset{Cl}{•}$O2+4       
Na$\underset{Cl}{•}$O3+5
$\underset{N}{•}$H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物質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色的是( 。
A.稀鹽酸B.純堿溶液C.食鹽水D.食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物質的用途與其物理性質有關的是(  )
A.濃硫酸用做氣體干燥劑B.石蕊試液用來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小蘇打用于焙制糕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向某固體上滴加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則該固體不一定是碳酸鹽
B.取少量溶液于試管中,滴加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證明該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離子
C.某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無明顯現象,則該溶液一定呈酸性溶液
D.將燃著的木條插入某瓶無色氣體中木條熄滅,證明該氣體是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按所學初中化學知識填空.
(1)最清潔的燃料是氫氣.
(2)“汽水”中含有的一種酸是碳酸.
(3)能用于造紙工業(yè)原料的一種堿是氫氧化鈉.
(4)電解水實驗中正極產生的氣體是氧氣.
(5)蚊子體內含有甲酸,被蚊子叮咬后可涂肥皂止癢,則室溫時肥皂水的pH>7.(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鐵制品放入稀鹽酸中除銹時,溶液變黃,并常有氣泡產生,有關化學反應的方程式是
①6HCl+Fe2O3═2FeCl3+3H2O
②2HCl+Fe═FeCl2+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如圖表所示4個圖象中,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向飽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量CaO
B.一定溫度下,向不飽和硝酸鉀溶液中加入硝酸鉀固體
C.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加入稀H2SO4
D.向一定量鐵粉和銅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銅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控制化學反應的條件可以促進或抑制化學反應,使化學反應為更好的人類造福.
(1)如圖是科學家正在研究的二氧化碳循環(huán)利用技術:

①二氧化碳與氫氣在催化劑、高溫條件下,除生成甲醇(CH4O)外,還生成一種常溫下為液態(tài)的化合物,寫出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式二氧化碳+氫氣$→_{高溫}^{催化劑}$甲醇+水.
②從圖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AC(填序號).
A.該技術符合低碳經濟的理念.
B.水生成氫氣的過程中所用的催化劑一定是二氧化錳.
C.該技術有助于緩解全球面臨的能源危機.
D.液化石油氣、汽油、甲醇均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
(2)汽油然手時氧氣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試從微觀角度解釋這是因為氧氣濃度越大,一定體積內氧分子數目越多,氧氣分子與汽油分子碰撞的次數越多,燃燒越劇烈.
(3)尿素[CO(NH22]對提高糧食產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們控制條件可以使CO2和物質M發(fā)生反應:CO2+2M═CO(NH22+H2O,物質M的化學式為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