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有下列裝置,其中A是氣體發(fā)生裝置,B、C、D是氣體收集裝置,E、F還可作氣體的凈化裝置。

(1)儀器b的名稱為_ _;

(2)當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CO2時,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 _,選取的收集裝置是_(填“B”或“C”或“D”);為了得到純凈、干燥的CO2,需將氣體依次通過E→F裝置,應在E裝置中注入_ _溶液,F裝置中試劑的作用是_ _。

(3)當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來制取氧氣時,A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若a與n相連來收集氧氣,還需將裝置G_ _。

(4)如果裝置C收集的是氧氣,寫出高錳酸鉀制氧氣的反應方程式_。


水槽CaCO32HCl===CaCl2H2OCO2_C飽和NaHCO3溶液  干燥

2H2O22H2OO2↑注滿水_2KMnO4K2MnO4+MnO2+O2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對一些事實的解釋錯誤的是(  )

事實

解釋

A

書寫檔案規(guī)定必須使用碳素墨水

碳的化學性質穩(wěn)定

B

石墨能夠做電池的電極材料

石墨能夠導電

C

焦炭可以把鐵從它的氧化物礦石里還原出來

焦炭具有氧化性

D

制糖工業(yè)中用活性炭來脫色以制白糖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小敏和小玉在實驗室用鹽酸和石灰石反應,分別用甲、乙裝置(氣密性均良好)進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質實驗,但均未發(fā)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針對此現象,同學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小敏同學實驗時澄清石灰水未變渾濁的原因是

_ _。

【提出問題】小玉同學實驗時澄清石灰水為什么沒有變渾濁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澄清石灰水變質。

猜想二:反應產生的氣體除了有二氧化碳外,還有氯化氫。

【查閱資料】氯化氫氣體溶于水形成鹽酸。

【實驗探究】

實驗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實驗Ⅰ

將純凈的CO2通入到該實驗所用的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猜想一

不成立

實驗Ⅱ

將反應產生的氣體通入到_ _

_ _

猜想二

同學們經過討論發(fā)現,用丙裝置(如右圖)在A、B中均加入實驗Ⅱ中所用試劑即可同時完成上述兩個猜想的探究,其中B裝置所起的作用是_ _。如果看到_ _現象,則兩個猜想都成立。

【實驗反思】由實驗可知,小玉同學實驗時可能錯誤使用了一種藥品,她使用的藥品是_ 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水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它有許多性質和用途,請回答下列問題:

(1)除去水中的不溶性物質,常用的方法是_ _;

(2)用水可除去某些混合氣體中的_ _性雜質(填“難溶”或“易溶”);

(3)自然界中的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二氧化碳對地球所造成的_ 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是某同學設計的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帶標號儀器的名稱:①_ _;②_ _。

(2)二氧化錳在該化學反應中的作用是_ _。

(3)組裝好A裝置后,該同學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水,然后將導管一端通入水中,并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觀察導管口是否有連續(xù)的氣泡冒出,該操作的目的是_ _。

(4)可用圖B所示的方法收集氧氣,主要是因為氧氣_ _。

(5)應將收集滿氧氣的氧氣瓶_ _放在桌面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以下是氯氣與水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從示意圖中獲取的信息不正確的是( )

A.反應前后分子種類發(fā)生改變

B.反應前后原子的數目不發(fā)生改變

C.氯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沒有改變

D.每個氯氣分子是由兩個氯原子構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圖是某反應的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示中屬于單質分子的有_ _種;

(2)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_;

(3)化學反應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反應前后_ _種類和數目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實驗室里加熱30 g氯酸鉀(KClO3)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完全反應后剩余固體質量為20.4 g。請計算:

(1)生成氧氣的質量為__g;

   (2)原混合物中氯酸鉀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60g鎂、鐵、鋅混合物與足量的稀硫酸反應得到混合溶液,蒸發(fā)得到252g硫酸鹽固體.則反應產生的氫氣質量為()

 A. 4.0g             B. 3.9g          C. 3.0g           D. 2.5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