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關于“燃燒和滅火”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檔案室著火用泡沫滅火器滅火

B.炒菜時油鍋著火,立即蓋上鍋蓋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質(zhì)才能燃燒

D.只要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可燃物就能燃燒


【考點】燃燒與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專題】結(jié)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A、使用泡沫滅火器滅火時能夠產(chǎn)生大量的泡沫,能夠腐蝕檔案資料;

B、使可燃物與氧氣隔絕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

C、燃燒與物質(zhì)是否含有碳元素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例如氫氣不含有碳元素,能夠燃燒,碳酸鈣中含有碳元素,不能燃燒;

D、燃燒的條件是:(1)物質(zhì)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與氧氣接觸;(3)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解答】解:A、檔案室著火不能用泡沫滅火器滅火,因為這樣能夠腐蝕檔案資料,故選項錯誤;

B、炒菜時油鍋著火,立即蓋上鍋蓋,使油與氧氣隔絕,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故選項正確;

C、燃燒與物質(zhì)是否含有碳元素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故選項錯誤;

D、可燃物在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同時,必須有助燃劑參加才能燃燒,故選項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燃燒的條件滅火的方法,解答時要從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方面進行分析、判斷,從而找出正確的滅火方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右圖是稀釋濃硫酸實驗的示意圖。

(1)寫出圖中a、b兩種儀器的名稱:

  a               ,b             。                                        

(2)b容器所盛的試劑是           (填“水”或“濃硫酸”)。

(3)稀釋時,若兩種試劑添加順序顛倒,將會發(fā)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5年1月1日起,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史上最嚴厲的“環(huán)保法”開始實施.保護環(huán)境利在千秋,功在當代.為了保護環(huán)境,你認為下列措施切實可行的是(      )
①大量砍伐森林,作為燃料代替燃煤②合理使用化肥、農(nóng)藥
③使用風力、水力發(fā)電代替火力發(fā)電④控制煙花爆竹的燃放
⑤控制生活污水和工業(yè)廢水的排放

A.只有②③④⑤   B.只有①③④⑤

 C.只有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各組物質(zhì)的變化中,前者屬于化學變化,后者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     )

A.石蠟熔化、石蠟燃燒   B.鋼鐵生銹、雞蛋變臭

C.油庫爆炸、汽油揮發(fā)   D.石墨導電、水結(jié)成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化學現(xiàn)象描述正確的是(     )

A.把盛有紅磷的燃燒匙伸入氧氣中,紅磷立即燃燒

B.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一種黑色固體

C.木炭在氧氣中燃燒更旺,發(fā)出白光,并放出熱量

D.硫在氧氣中燃燒,火焰呈淡藍色,生成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完成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

(2)加熱白色固體和黑色粉末制氧氣  

(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運用推理、歸納、類比、對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結(jié)論,其中合理的是(     )

A.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故分子發(fā)生改變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B.水和過氧化氫的組成元素相同,則兩者的化學性質(zhì)相同

C.同種元素的核電荷數(shù)相同,故核電荷數(shù)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種元素

D.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故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觀察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是從某同學記錄的化學實驗現(xiàn)象,其中符合事實的是(      )

A.敞開濃鹽酸試劑瓶口冒出白霧

B.用pH試紙測得某溶液的pH=1.4

C.銨態(tài)氮肥與堿共熱放出無色無味氣體

D.馬鈴薯片遇到碘酒后顏色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四種物質(zhì)中有一種在適當條件下能與其他三種反應,這種物質(zhì)是(     )

A.氧氣 B.鐵   C.鹽酸 D.硫酸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