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20℃,100g水中溶解30g NaCl,所以20℃時NaCl的溶解度是30 g
B.NH4NO3固體溶于水,吸收熱量
C.飽和溶液降溫后,都有溶質析出
D.KNO3的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濃
B
分析:A、溶解度是在飽和狀態(tài)下測得溶質的數(shù)據(jù),此題未說明溶液是否飽和.
B、硝酸銨溶液水溶液溫度會減低,吸收熱量.
C、溶解度隨溫度減低而升高的物質降溫后不會析出晶體.
D、只有在相同溫度相同物質的前提下,才能說飽和溶液比不飽和溶液濃.
解:A、溶解度是在一定溫度下達到飽和時溶解的溶質的最大量.
B、硝酸銨溶于水時會吸收熱量,使溶液溫度減低.
C、只有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質,才能在降溫時會析出晶體.
D、只有在相同溫度相同物質的前提下,飽和溶液一定會比不飽和溶液濃.
故選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根據(jù)右圖所示的溶解度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10℃時,將NaCl、KNO3各30g分別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攪拌后,固體全部溶解的是     
(2)將KNO3的飽和溶液轉化為不飽和溶液,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加水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請根據(jù)右圖中A、B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在           ℃時,A、B兩種物質溶解度相同。
(2)t2℃時,100g水中溶解      gA物質恰好達到飽和,該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         ,若A中混有少量的B,提純A可采用           
                       的方法。
(3)將t2℃時A、B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其它條件不變),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保持不變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對溶液的敘述,正確的是
A.無色透明的液體一定是溶液
B.水是一切溶液的溶劑
C.溶液中只能含有一種溶質
D.將飽和溶液降溫后,不一定有晶體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5分)右圖是a、b、c三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1) t2℃時,a、b、c三種物質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2)a中混有少量b,用   的方法提純a。
(3)t2℃時,將c物質的飽和溶液轉變成不飽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寫出一種即可)。
(4)t2℃時,75g a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到t1℃析出a物質   g(不含結晶水)。
(5)t1℃時,60ga物質的飽和溶液加入40g水稀釋后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生活中的下列現(xiàn)象不能說明氣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的是               
A.打開啤酒瓶蓋有大量泡沫逸出B.燒開水時沸騰前有氣泡逸出
C.喝下汽水感到有氣味沖到鼻腔D.夏季黃昏池塘里的魚常浮出水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1是甲、乙、丙三種物質(均不含結晶水)的溶解度曲線。

(1)在t℃時,甲、乙、丙三種物質的溶解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是         
(2)若要把丙的飽和溶液轉化為不飽和溶液,可以采取的一種措施為       
(3)甲中混有少量的乙,若要從混合物中分離出甲可采用的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6分)如圖是a、b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試回答:

(1)t℃時,兩物質的溶解度的大小關系: a      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當a中含有少量b時,可以用     法提純a
(3)在    ℃時a、b的溶解度相等,在此溫度下150g水中最多可溶解a物質      g。
(4)要使飽和的a溶液變?yōu)椴伙柡停刹扇〉拇胧┦?u>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圖1是甲、乙兩種固體物質的溶解曲線,圖2是盛水的燒杯中放著t2℃下甲、乙兩種物質飽和溶液的試管(不考慮溶劑的蒸發(fā)),根據(jù)圖象和有關信息判斷,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t2℃時,甲、乙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大小關系為:甲>乙
B.向燒杯的水加NH4NO3固體后,只有盛放甲溶液的試管中有晶體析出
C.向燒杯的水中加NaOH固體后,只有乙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變小
D.將甲、乙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都從t2℃降至t1℃時,兩種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