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料 1.通常情況下CO與酸、堿、鹽溶液均不反應. 2.無水硫酸銅是白色固體,遇到水蒸氣變成藍色晶體.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連接導管口(①-⑩)順序:混合氣體→ (2)證明原混合氣體中CO存在的實驗現(xiàn)象是 (3)欲粗略測得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應進行的操作是 分析:(1)根據(jù)檢驗水蒸氣在先,除水蒸氣在后,氫氧化鈣除檢驗二氧化碳,氫氧化鈉除二氧化碳的原則進行分析, (2)根據(jù)一氧化碳會將氧化鐵還原,二氧化碳會與氫氧化鈣生成碳酸鈣進行分析,根據(jù)反應物、生成物以及反應條件進行書寫方程式. (3)根據(jù)B、C反應后會吸收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進行分析. 解答:解:(1)在連接裝置檢驗二氧化碳是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會出現(xiàn)渾濁,除去二氧化碳選用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度較大,吸收效果較好,要先檢驗水的存在,除去水分要放在最后,但是此題要求粗略知道每種氣體的質(zhì)量,所以應該將濃硫酸干燥氣體放在二氧化碳的檢驗和吸收之前,所以應該前置,這樣硫酸銅和硫酸的質(zhì)量增加可以知道水蒸氣的質(zhì)量,而氫氧化鈣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的質(zhì)量增加可以確定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一氧化碳可以通過后面裝置進行計算.故答案為:⑨⑩⑧⑦④③⑤⑥①②, (2)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可以將氧化鐵還原生成鐵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氧化鐵是紅色而鐵是黑色的,故答案為:A中紅色粉末變黑,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一氧化碳和氧化鐵在高溫的條件下生成鐵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的碳酸鈣沉淀和水,故答案為:3CO+Fe2O3
(3)澄清石灰水是為了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可以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氫氧化鈉是在吸收二氧化碳,兩者增加的質(zhì)量就是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故答案為:在實驗前稱量裝置B、C的總質(zhì)量,實驗后再稱量B、C的總質(zhì)量,計算實驗前后B、C總質(zhì)量的變化值(或差值).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常見氣體的檢驗和除雜的方法,檢驗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除去二氧化碳用氫氧化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正確連接如下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可以驗證某混合氣體的成分是CO2和CO(每套裝置限用一次).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從左到右連接裝置導管口的順序是:混合氣體→ (2)試寫出有關證明CO存在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正確連接如下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可以驗證mg某混合氣體的成分是CO2、H2O和CO,并粗略測出每種氣體的質(zhì)量(每套裝置限用一次).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連接導管口(①-⑩)順序:混合氣體→ (2)證明原混合氣體中CO存在的實驗現(xiàn)象是 (3)欲粗略測得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應進行的操作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08?昌平區(qū)一模)某課外小組同學設計如下裝置進行實驗探究,正確連接如下圖所示的裝置,可以驗證某混合氣體的成分是CO2和CO(有些裝置可以重復使用).請你參與并完成下列實驗探究. (1)連接裝置導管口的順序:混合氣體→ HGEFHGDCABHG HGEFHGDCABHG (2)證明混合氣體中確實混有二氧化碳的實驗現(xiàn)象是 第一次用的氫氧化鈣溶液變渾濁 第一次用的氫氧化鈣溶液變渾濁 (3)甲裝置玻璃管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Fe2O3+3CO
Fe2O3+3CO
(4)該實驗裝置的不足之處是 沒有尾氣處理裝置,未反應的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造成污染環(huán)境 沒有尾氣處理裝置,未反應的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氣中造成污染環(huán)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06?高淳縣二模)正確連接如下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可以驗證某混合氣體的成分是CO2和CO(每套裝置限用一次),并測定某磁鐵礦石的純度.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連接裝置導管口的順序:混合氣體→ ④③⑤⑥⑧⑦①② ④③⑤⑥⑧⑦①② →尾氣處理(填導管接口代號).(2)證明原混合氣體中CO2存在的實驗現(xiàn)象是 B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B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3)實驗前磁鐵礦石粉末為2.9g,實驗后測得A、B裝置中石灰水質(zhì)量分別增加1.76g和0.5g(假設礦石充分反應),則磁鐵礦石中四氧化三鐵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80% 8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版權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著作權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無意侵犯版權,如有侵權,請作者速來函告知,我們將盡快處理,聯(lián)系qq:3310059649。 ICP備案序號: 滬ICP備07509807號-10 鄂公網(wǎng)安備420185020008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