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經(jīng)過粉碎的含較多雜質(zhì)的粗銅,通過下列步驟制取硫酸銅晶體。
(1)若步驟①灼燒溫度過高會產(chǎn)生副產(chǎn)物氧化亞銅(銅為+1價) ,其化學式為_________。
(2)步驟②中,銅與稀硫酸不能直接發(fā)生置換反應的原因是_________。
(3)寫出步驟②中氧化銅與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
(4)反應途徑I和II,分別有下列反應發(fā)生:
途徑I:2Cu+O2+2H2SO4 =2CuSO4+2H2O
途徑II:Cu+H2O2+H2SO4=CuSO4+2H2O
請選擇你認為更適合于實際應用的途徑,并說明理由:________。
(5)根據(jù)下圖,步驟④的結晶方法是__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濮陽市縣區(qū)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于空氣和水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氣體有CO,CO2,SO2等
B.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
C.凈化水的常用方法有: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
D.人類可用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所以我們應當愛護水資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qū)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分子大,原子小
B. 能直接構成物質(zhì)的粒子有分子、原子、質(zhì)子
C. 原子失去或得到電子后會形成離子
D. 分子之間有間隔,原子之間沒有間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教學水平調(diào)研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對下列實驗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釋沒有體現(xiàn)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 B | C | D | |
實 驗 裝 置 | 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 ||
解 釋 | 集氣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熱量 | 量筒中的水:通過水體積的變化得出O2體積 | 集氣瓶中的水:冷卻濺落的熔融物,防止集氣瓶炸裂 | 集氣瓶中的水:水先將集氣瓶內(nèi)的空氣排凈,后便于觀察O2何時收集滿。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教學水平調(diào)研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圖中所示的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 取用大理石 B. 稱量定質(zhì)量的氯化鈉
C. 讀液體體積 D.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福建省莆田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水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根據(jù)你所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________來區(qū)分硬軟水。
(2)自來水廠常用活性炭來凈水,活性炭凈水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_____ 作用。
(3)水電解過程中發(fā)生變化的微粒是_________ 。
(4)實驗室稀釋濃硫酸時,應將_________沿燒杯壁緩緩地注入盛有________的燒杯中。
(5)用濕抹布撲蓋實驗桌上燃燒的酒精,其主要滅火原理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福建省莆田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欲配制10.0%的NaCl溶液50g ,部分操作如下圖所示,正確的是
A. 取固體 B. 稱固體
C. 量取水 D. 寫標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室內(nèi)起火、廚房天然氣管道漏氣,都應立即開窗通風
B. 洗潔精、汽油均能洗去油污,二者去油原理相同
C. 所有的溶液都具有均一、穩(wěn)定性,且是無色透明的
D. 符號Cu既能表示一個原子。又能表示一種元素,還能表示一種物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2019屆九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類比推理在化學學習和科學研究中有重要意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化合物中含不同種元素;所以含同種元素的物質(zhì)都是單質(zhì)
B. 濃鹽酸有揮發(fā)性,所以濃硫酸也有揮發(fā)性
C. 堿的溶液顯堿性,所以顯堿性的溶液一定是堿溶液
D. 酸溶液中都是氫離子,所以酸的化學性質(zhì)相似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