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桌上有包白色粉末,是由氫氧化鈉、氯化鈉、碳酸鈉和硫酸銅四種中的兩種組成,F將其放入一干凈的燒杯M中,加入足量的水后,固體全部溶解得到無色溶液,再滴加幾滴無色酚酞,溶液變?yōu)榧t色。
同學們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判斷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_____,為進一步確定白色粉末的成分,大家進行了如下探究。
(查閱資料)氯化鈣和氯化鈉溶液都呈中性。
(討論猜想)經過分析,針對白色粉末的組成,大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氫氧化鈉、氯化鈉; 猜想Ⅱ:氯化鈉、碳酸鈉;
猜想Ⅲ:_____。
(實驗探究)同學們共同設計并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步驟 |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 |
(1).取燒杯M中的少量溶液于試管A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_____。 | 溶液中有氣泡產生,紅色變?yōu)闊o色 | 猜想_____不正確 |
(2).另取燒杯M中的少量溶液于另一試管B中,向其中加入過量CaCl2溶液。 | ①_________; ②液體仍為紅色。 | 猜想Ⅲ正確 |
(交流反思)實驗步驟2中加入試劑一定要過量的目的是_____;同學們經過討論,一致認為步驟2所加試劑不能選用氫氧化鈣溶液,其原因是(寫化學方程式)_____。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六次段考化學試卷 題型:計算題
為了測定某硫酸銅溶液的質量分數,小楊同學取50.0g樣品置于燒杯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和生成沉淀質量的關系如下圖所示。請計算:
(1)NaOH的化學式量為_________。
(2)硫酸銅剛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質量為_____g(保留一位小數)。
(3)硫酸銅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________?(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云南省曲靖市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化學期末考試試卷 題型:填空題
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是最通用的化學語言。
(1)請用化學用語填空:
①2個金原子_____;
②一個氫氣分子_____;
③硫酸根離子_____;
④氧化鋁中鋁元素的化合價_____。
(2)寫出符號“3H2O”中數字的含義:
“3”表示_____;“2”表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重慶市云陽縣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一模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是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其中敘述正確的是( )
A. 該反應是化合反應
B. 物質B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6
C. 生成C和D的微粒個數比1:1
D. 該化學反應中共有2種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用恰當的化學用語填空:
(1)2個氮原子_____。
(2)氯化鐵中的陽離子_____。
(3)葡萄糖_____。
(4)溶于水使溫度降低的鹽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小金做了如下實驗:將4.2克鐵粉和4.0克氧化銅粉末均勻混合,然后一次性投入盛有200克9.8%稀硫酸的大燒杯中。觀察到如下現象:立即出現紅色固體,前階段沒有明顯的氣泡產生,后階段產生大量無色氣泡,充分反應后上層清液是淺綠色。由此小金作出下列判斷,其中不合理的是
A. “立即出現紅色固體”是由于很快發(fā)生了如下轉化:CuOCuSO4Cu
B. “產生大量無色氣泡”是由于發(fā)生了如下反應:Fe+H2SO4=FeSO4+H2↑
C. 該實驗條件下,硫酸銅比稀硫酸更容易跟鐵粉發(fā)生反應
D. 在不同濃度的硫酸銅和稀疏酸的混合溶液中投入鐵粉,都是硫酸銅先跟鐵粉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如圖是轉化汽車尾氣中有害氣體的微觀示意圖。
(1)圖中所示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2)在反應前后化合價沒有發(fā)生變化的元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聯盟2019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聯考化學試卷 題型:計算題
某;瘜W興趣小組欲用4.9%的稀H2SO4,測定一瓶標簽破損的NaOH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⑴欲配制200g4.9%的稀硫酸溶液,需用98%的濃硫酸_______g。
⑵取10gNaOH溶液樣品與4.9%的稀硫酸溶液混合,溶液中pH變化如圖所示。當加入稀硫酸質量小于20g時,混合溶液中的溶質為____(填化學式)。
⑶求NaOH溶液樣品中溶質的質量分數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