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6.石灰石樣品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已知其他雜質不與鹽酸反應),課外小組同學將50g鹽酸分5次加入到20g該石灰石樣品中,得到如下部分數據和圖象:
次數第1次第2次第3次
加入鹽酸的質量/g101010
剩余固體的質量/g16128
請計算:
(1)完全反應后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
(2)石灰石樣品中CaCO3的純度.

分析 由圖象可知,加入40g鹽酸時恰好反應,每10g鹽酸反應掉4g碳酸鈣,故加入40g鹽酸時反應掉16g碳酸鈣,剩余固體的質量為4g,即為雜質的質量;
由雜質的質量可知碳酸鈣的質量,根據化學方程式利用碳酸鈣的質量計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即可.

解答 解:由圖象可知,加入40g鹽酸時恰好反應,每10g鹽酸反應掉4g碳酸鈣,故加入40g鹽酸時反應掉16g碳酸鈣,剩余固體的質量為4g,即為雜質的質量.其中碳酸鈣的質量為:20g-4g=16g,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frac{16g}{20g}×100%=80%$.
設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則
CaCO3+2HC1═CaCl2+CO2↑+H2O
100              44
16g              x
$\frac{100}{44}=\frac{16g}{x}$
x=7.04g
答:(1)完全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7.04g;(2)石灰石樣品中CaCO3的純度為80%.

點評 根據數據列表或關系圖,找出反應中某物質的質量是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如圖是木炭在氧氣中燃燒實驗示意圖,對該實驗進行分析并回答.

(1)從燃燒條件的角度分析,圖②加熱木炭的目的是使溫度達到木炭的著火點.
(2)圖②中熄滅酒精燈的操作是用燈帽蓋滅,蓋滅后輕提一下燈帽,再重新蓋好.
(3)圖③中木炭在氧氣里燃燒比在空氣里燃燒要劇烈,說明了氧氣的濃度越高,燃燒越劇烈.
(4)圖④在整個實驗設計中的意圖是檢驗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
(5)檢驗二氧化碳化學反應原理(化學方程式表示)CO2+Ca(OH)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見的物質之;.愛護水資源主要從防止水體污染和節(jié)約用水兩方面采取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下列反應:
(1)兩種鹽發(fā)生的復分解反應NaCl+AgNO3═NaNO3+AgCl↓(合理即可);
(2)鹽和堿發(fā)生的復分解反應Ca(OH)2+Na2CO3═CaCO3↓+2NaOH(合理即可);
(3)酸和鹽發(fā)生的復分解反應HCl+AgNO3═HNO3+AgCl↓(合理即可);
(4)除去FeSO4溶液中少量的CuSO4的反應原理Fe+CuSO4═FeSO4+Cu.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現有下列物質:①金剛石 ②大理石 ③蒸餾水 ④液態(tài)空氣 ⑤干冰 ⑥液氧 ⑦高錳酸鉀 ⑧氧化鋁 ⑨氯化鈉 (用序號填寫)其中:
(1)屬于混合物的是②④,(2)屬于單質的是①⑥,
(3)屬于化合物的是③⑤⑦⑧⑨,(4)屬于氧化物的是③⑤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小明在廚房里利用聞氣味的方法就把一瓶已失去標簽的陳醋和一瓶醬油區(qū)分開,你認為小明的這種做法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設B.交流評價C.進行實驗D.得出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已知A和C的組成元素相同,C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下可以得到可以供給呼吸的氣體B和無色液體A.固體D在純凈的B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E.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物質的化學式AH2O;DFe.
(2)B與D的反應化學方程式為:3Fe+2O2$\frac{\underline{\;點燃\;}}{\;}$Fe3O4其基本反應類型為:化合反應
反應中在集氣瓶底部加少量細沙或水的目的是防止濺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大理石的主要成份是CaCO3;試計算
CaCO3中鈣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5:6;CaCO3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是4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下列有關水說法正確的是(  )
A.水(H2O)和過氧化氫(H2O2)分子中都含有氫氣分子
B.水通電生成氫氣和氧氣,因為水分子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
C.水通電時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的質量比為2:1
D.水加熱變成水蒸氣,水分子的質量和水分子的種類都沒發(fā)生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