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學在學習CO2的性質后,對CO2的進行深入的研究,他將鎂帶點燃后放入盛有CO2的集氣瓶中,鎂帶繼續(xù)燃燒,瓶壁上出現(xiàn)黑色物質,他作出如下結論,其中錯誤的是
A.鎂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是置換反應 B.二氧化碳滅火器能撲滅一切火災
C.燃燒不一定要有氧氣參加 D.CO2能支持鎂帶燃燒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學年上海市黃浦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摩爾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B.物質的量是表示一定數(shù)目微粒的集合體
C.1個碳原子的質量是12 g
D.物質的量就是物質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山東省新泰市九年級上學期學習能力競賽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X、Y兩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之比為7︰2,在它們組成的化合物中X與Y的質量比為7︰3,則它們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
A、X2Y3 B、X3Y2 C、 X2Y7 D、X3Y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江蘇省無錫市九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密閉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分數(shù)如右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丙可能是單質
B.若消耗了3g乙,則生成17g丙
C.在該反應中丁一定是催化劑
D.反應前甲和乙的質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江蘇省興化顧莊學區(qū)三校九年級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實驗現(xiàn)象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石蕊變紅
B.紅磷燃燒產(chǎn)生大量白煙
C.加熱“銅綠”時,綠色固體變成黑色固體,生成二氧化碳
D.硫在氧氣中燃燒,有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江蘇省鎮(zhèn)江市潤州區(qū)九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推斷題
右圖表示某些物質間轉化關系。G為常見金屬,
E為紅棕色固體;C、F都是由相同元素組成的無色氣體, 且C有毒;D、H都是無色氣體單質;反應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反應。請回答下列問題:
(1)B的化學式為 。
(2)生活中為防止反應④的發(fā)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寫一點即可)。
(3)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反應⑤,其名稱為 。
(4)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為 ,
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為 。
(5)若只用C和D兩氣體,按一定分子數(shù)之比通過化合反應得到相應產(chǎn)物,則不可能得到的物質是 (選填字母序號)。A.CH2O B.C2H6O C.CH4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山東省德州市九年級上12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請結合下列實驗常用裝置,回答有關問題。
(1)寫出圖中標有字母的儀器名稱:
a 。
(2)若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 (填“A”、“B”或“C”),在加入藥品前,應首先 ,加藥品后試管口還應放置一團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3)若要制取二氧化碳,在B裝置中裝有石灰石,那么a中應加入 (填寫試劑名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如果用E裝置收集該氣體,則氣體從 端進入(填“b”或“c”)。
(4)實驗室如用塊狀固體和液體無需加熱制取難溶性氣體,可將B裝置改進為C裝置(多孔隔板用來放塊狀固體),其優(yōu)點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重慶市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若利用右圖實驗裝置進行電解水的實驗。試管①和②中所產(chǎn)生的氣體體積比約為 ;該裝置中發(fā)生反應的符號表達式為 ;同學們對該裝置能否在實驗室大量制取氧氣展開討論,你認為該裝置 (填“能”或“不能”)在實驗室用于大量制取氧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6屆江蘇省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低碳生活”倡導我們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盡量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教科書循環(huán)使用
B.多使用電子郵箱、微信、QQ等即時通訊工具
C.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騎自行車或步行等出行方式
D.夏天為了節(jié)能,把室內(nèi)空調(diào)溫度調(diào)低一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