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有關二氧化碳的敘述不合理的是
A.固態(tài)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
B.過量排放二氧化碳是引發(fā)“溫室效應”加劇的元兇
C.大棚中適當增加二氧化碳含量,促進植物光合作用,提高產量
D.將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石蕊試液中,試液變紅,說明二氧化碳顯酸性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觀察右圖中的有關操作和現(xiàn)象,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集氣瓶中的氣體可能是CO2
B.集氣瓶中的氣體可能是空氣
C.集氣瓶中的氣體一定是O2
D.集氣瓶中的氣體一定是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反應依據(jù)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分為不同類型.反應前后有元素化合價變化的化學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兩種:
①3NO2+H2O═2HNO3+X ②2SO2+O2+2H2O2H2SO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反應①中X的化學式為NO
B.反應①、②都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C.反應①、②中涉及的氧化物共有5種
D.化石燃料的燃燒是導致酸雨的“罪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巴中某超市賣的純堿(Na2CO3)產品往往含有少量的氯化鈉(NaCl),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通過實驗來測定該純堿樣品中純堿的質量分數(shù),他們取12g純堿樣品放入燒杯中,逐滴加入稀鹽酸至不再產生氣泡為止,共消耗鹽酸100g,燒杯中沒有殘留不溶物,稱得反應后溶液的質量為107.6g。
計算:
(1)生成二氧化碳 g。
(2)樣品中純堿的質量分數(shù)是多少?(要求寫出計算過程,結果精確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組物質可按溶解、過濾、蒸發(fā)的操作順序將它們分離的是
A. 氧化銅和炭粉 B. 氯化鈉和氯化鈣
C. 水和酒精 D. 碳酸鈉和碳酸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市煤電資源豐富,由于當?shù)孛禾亢蛄看,燃燒煙氣大量排放對大氣環(huán)境帶來較大影響。為改善空氣質量,某電廠采用高速旋轉霧化器來處理燃煤煙氣,并將煙氣中的二氧化硫轉化為副產品石膏(主要成分CaSO4)。簡易流程見下圖:
(1)寫出流程①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
(2)流程③中通入氧化空氣的目的是____;
(3)煤電工業(yè)的發(fā)展為工農業(yè)生產和人們生活提供了保障,但是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又嚴重影響著大氣環(huán)境質量。請你從能源開發(fā)和利用的角度,提出兩項合理建議: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氧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及其化合物是化學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內容。
(1)下列是從氧原子結構示意圖中獲得的信息,正確的是______(填標號)。
a. 表示原子核,帶8個單位正電荷
b.氧原子核外有2個電子層,有8個電子在核外作高速運動
c.氧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形成離子(O2-)
(2)氧氣經降溫和加壓變?yōu)橐簯B(tài)氧后體積變小,用微粒的觀點解釋:______。
(3)登山和潛水供氧裝置中,過氧化鈉(Na2O2)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NaOH)和氧氣,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然界中氧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之一: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_______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物理變化中分子種類不變
B.化學變化中,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不變
C.帶電的微粒都稱為離子
D.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化學小組同學設計的實驗。
(1)研究鐵生銹的條件:
如圖1所示裝置,通過該實驗證明鐵釘生銹是鐵與___作用的結果。
(2)研究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
在兩個氣密性良好,且充滿二氧化碳的500 mL礦泉水瓶中,分別注入等體積的水和氫氧化鈉濃溶液,充分振蕩,出現(xiàn)圖2所示現(xiàn)象。此實驗可以說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fā)生了反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為進一步證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發(fā)生了反應,同學們又補充了實驗,用注射器向乙瓶中注入足量的稀鹽酸,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