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是 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t3℃時,A的溶解度為 ;

(2)當A、C的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相同時,溶液的溫度是 ;

(3)如果A物質中混有少量B物質,可用 的方法得到較純的A物質

(4)在t2℃時,向50克的水中加入25克B物質,充分溶解后形成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

【答案】(1)80g;(2)t1℃;(3)降溫結晶或冷卻A的熱飽和溶;(4)28.6%;

【解析】

試題分析:(1)查看溶解度曲線,t3℃時,A的溶解度為80g

(2)當A、C的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相同時,溶液的溫度應該是溶解度曲線的交點對應的溫度t1℃;

(3)由溶解度曲線圖可知,A、B兩物質的溶解度都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且A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的影響較大,B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的影響不大,故要提純混有少量B物質的A物質,可用降溫結晶的方法提純

(4)在t2℃時,B物質的溶解度為40g,即向50克的水中加入25克B物質,形成了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40g/100g+40g×100%28.6%;=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類需要潔凈的空氣。目前我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中的污染物不包括

A、可吸入顆粒物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們的初中化學實驗中有很多都與氣壓變化有關,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用如圖A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請寫出化學方程式: ,充分反應后,待鐘罩內液面不再變化,應先 ,再讀數(shù),否則測得結果將 1/5(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實驗室可用注射器連接到裝置B的導管處,檢查裝置B的氣密性。實驗步驟:向錐形瓶中加水至 ,向后拉動注射活塞,若觀察到 時,則說明裝置B氣密性良好。

(3)實驗室利用裝置C制備H2,化學方程式為 ,相比較裝置B,它的優(yōu)點是

,若選用裝置D、E測定生成H2的體積,儀器連接順序為a→ →d。

(4)裝置F和G可用于驗證NH3極易溶于水,F(xiàn)裝置的實驗現(xiàn)象是 ,G裝置的實驗現(xiàn)象是 。

(5)在裝置H中,某樣品投入到水中,右側U型管出現(xiàn)液面左低右高現(xiàn)象,則該樣品不可能是 。

CaO NaOH固體 濃硫酸 NH4NO3固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事實說明空氣中存在哪些物質。

(1)昆蟲在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能生存一段時間____________。

(2)酥脆的餅干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變軟了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保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成為我們人類共同的呼聲,也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1)請你舉出二個你所了解的會對空氣造成污染的例子:

_

(2)如何防止空氣污染,請寫出兩條措施:

_____ ____,

_______ 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對量筒內液體讀數(shù),開始時仰視讀數(shù)為29.0mL,則實際體積 填“大于” “小于”“等于”或“無法計算”29mL,倒出一部分液體后,俯視讀數(shù)為12.3mL,則實際倒出液體的體積

填“大于”“小于”“等于”或“無法計算”16.7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意大利科學家獲得了極具理論研究意義的N4分子,下列有關N4的說法正確的是

A.是一種新型的化合物 BN4約占空氣體積的78%

CN4 N2的化學性質相似 D.一個N4分子中含有28個質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利用“多米諾骨牌”效應,設計了如圖氣體制取與性質驗證的組合實驗,打開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很快看到E中導管口有氣泡冒出,且溶液由紫色變紅色 請看圖回答問題:

(1)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B中白磷不燃燒,原因

(2)C、D中看到的現(xiàn)象分別是

。

(3)用化學方程式表示E中顏色變化的原因 。

(4)將D中液體倒入試管中,對其成分進行探究: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結論

方法一:向試管中滴入 溶液

無色液體變白色渾濁

溶質中一定含有

碳酸鈉和

方法二:向試管中放入鎂條

氣泡產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屬于化學研究內容的是

A天體運動規(guī)律 B.動植物進化規(guī)律

C.光傳播規(guī)律 D.新藥物合成規(guī)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