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8.如圖是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1)P點的含義是t1℃時,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2)t2℃時,將等質量的甲、乙兩種物質加水溶解配制成飽和溶液,所得溶液質量的大小關系為:甲<乙(填“>”、“<”或“=”).
(3)把甲物質的不飽和溶液變?yōu)轱柡腿芤,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BDE(填序號).
A.溶劑的質量一定變小B.溶質的質量可能不變
C.溶液的質量一定變大D.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不一定變大E.該飽和溶液還可以溶解其他物質.

分析 (1)溶解度曲線的交點表示該溫度下兩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2)據(jù)溶解度曲線可比較同一溫度時物質的溶解度大;
(3)根據(jù)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轉化關系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據(jù)圖可以看出,t1℃時,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交于一點,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2)t2℃時,將等質量的甲、乙兩種物質加水溶解配制成飽和溶液,由于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故溶解等質量的甲和乙,甲需要的水的質量小于乙,所形成的溶液的質量甲小于乙;
(3)A.若采用降溫的方法,則溶劑的質量不一定變小,錯誤;                
B.若采用蒸發(fā)水分、或降溫的方法,則溶質的質量可能不變,正確;
C.若采用降溫的方法,溶質和溶劑的質量不變,則溶液質量不變,正確;
D、若采取降溫的方法,溶質、溶劑質量不變,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不變,若采取增加溶質的方法,則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變大,正確;          
D.飽和溶液是該溫度下,不能繼續(xù)溶解甲的溶液,但是其他物質的不飽和溶液,故該飽和溶液還可溶解其他物質,正確;
故答案為:(1)t1℃時,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2)<;
(3)BDE.

點評 溶解度曲線的交點表示該溫度下兩物質的溶解度相等,據(jù)溶解度曲線可知某溫度下物質的溶解度、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情況等,并能靈活應用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8.某化學興趣小組對某銅鋅合金樣品進行實驗探究,稱取樣品10.0克,再用100.0克稀硫酸溶液逐滴滴入,實驗情況如圖所示.求:
(1)銅鋅合金中,Zn的質量分數(shù)是65%.
(2)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9.用序號填空:①鋁塊②液氧③汽水④氧化汞⑤提取氧氣、氮氣后的空氣⑥硝酸銀.
屬于混合物的有③⑤,屬于單質的有①②,屬于化合物的有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對下列現(xiàn)象的解釋或者結論錯誤的是( 。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斷運動
B.鋼鐵制品表面生銹--緩慢氧化
C.雙氧水分解制取氧氣--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D.把燃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火焰熄滅--瓶中氣體一定是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下列是家庭廚房的一些常用物品,①鐵鍋、②塑料水杯、③食鹽、④食醋、⑤植物油、⑥蘇打(Na2CO3)、⑧白糖、⑨聚乙烯保鮮膜.回答有關問題上:
(1)主要由合金制作的是①.(填相應物品的代號,下同)
(2)主要由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是②⑨.
(3)能用于除去熱水壺內的水垢的是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除去下列物質中的小量雜質,所選用的試劑及操作方法均正確的是( 。
選項物質(括號內為雜質)試劑操作方法
AHCl(CO2適量NaOH溶液洗氣
BNaCl(NaOH)過量稀鹽酸蒸發(fā)結晶
CCO2(CO)足量O2點燃
D稀鹽酸(稀硫酸)適量硝酸鋇溶液過濾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二氧化碳能與堿反應,固體二氧化碳可用人工降雨
B.NaOH能與酸反應,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甲醛能使蛋白質變性,可用于食用水產品防腐
D.明礬溶于水能形成吸附性物質,可用于自來水廠凈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下列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藍紫色火焰的是( 。
A.B.鐵絲C.木炭D.紅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為測定變質的苛性鈉樣品中鈉元素的含量.張南同學取上樣品9.3g加入一燒杯中,而后向此燒杯中加入質量分數(shù)為7.3%的鹽酸,至恰好不再產生氣泡為止,共消耗鹽酸l00g,最終所得溶液的質量為107.1g,則苛性鈉樣品中鈉元素的含量約為(  )
A.49%B.23%C.46%D.4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