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化學反應中屬于置換反應的是
A. 氧化汞在加熱時生成汞和氧氣B. 乙醇在空氣中燃燒
C. 鋁在空氣中與氧氣反應D. 鋅與稀鹽酸反應制取氫氣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尿素的化學式[CO(NH2)2]計算:
(1)尿素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
(2)尿素中各元素的質(zhì)量比
(3)尿素中氮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
(4)50kg尿素中氮元素的質(zhì)量(寫出計算過程)
(5)一種化肥經(jīng)測定含尿素90%,求這種化肥中氮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在實驗室里制取氣體時常用的部分儀器
(1)標號為d的儀器名稱是;
(2)在實驗室里,用高錳酸鉀來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
①除選用如圖中可用的部分儀器外,還必須補充的玻璃儀器是;
②向氣體發(fā)生裝置內(nèi)加入藥品前,應該進行的操作時;
③寫出此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④實驗時水槽里的水變紅,可能的原因是(寫出一種)
⑤手機玩氣體后應先后;
(3)在實驗室里,可用過氧化氫溶液來制取并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
①有關(guān)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②組裝完整的制取裝置,除選擇如圖中的a、b、c外,還應選擇如圖所給儀器中的;
③分 此法制氧氣的優(yōu)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體缺乏維生素C(簡寫“Vc”)就會患壞血病,哥倫布探險時的許多船員就因此而死亡。如圖所示為某種(維生素C)說明書的一部分。請你回答:
(1)“Vc”中含有種元素,碳、氫的原子個數(shù)比為(填最簡比)。
(2)“Vc”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 , 氧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保留小數(shù)點后一位數(shù)字)
(3)若正常人每天對“Vc”的最低需要量為60 mg。
①當“Vc”完全來自如圖的“維生素C”時,每天至少服用次;
②當“Vc”完全來自某種新鮮的蔬菜(每1000g這種蔬菜含“Vc”120mg)時,每天至少應食用這種蔬菜g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實驗現(xiàn)象的描述符合事實的是( )
A.硫在空氣中燃燒,發(fā)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B.鐵在空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C.將點燃的木條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木條的火焰熄滅
D.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大量白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微粒觀是化學基本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微粒視角認識物質(zhì)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以下描述正確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B.分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
C.元素的種類是由原子核內(nèi)的質(zhì)子數(shù)決定的D.具有相同質(zhì)子數(shù)的微粒一定屬于同一種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形象地表示甲、乙兩種變化,其中“●”和“○”分別表示氧原子和氫原子,請從微觀角度回答下列問題。
(1)甲、乙這兩種變化的本質(zhì)區(qū)別是:;
(2)通過對甲圖的比較分析,請從微觀角度解釋②中產(chǎn)生該現(xiàn)象的原因是:;
(3)乙中 與 分子構(gòu)成的不同點為;
(4)乙化學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潔凈的空氣對于人類非常重要。
(1)下列做法不利于保護大氣的是___(填字母序號,下同)。
A.使用清潔能源
B.燃放煙花爆竹
C.植樹造林
D.提倡綠色出行
(2)下列各項中,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shù)的是___。
A.二氧化氮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臭氧
(3) 氧氣有很多用途。人們常將木炭用于燒烤,木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為,木炭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劇烈程度不同,其原因是。
(4) 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甲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在燃燒匙內(nèi)盛過量紅磷,點燃后立即插入集氣瓶內(nèi),塞緊橡皮塞,待紅磷火焰熄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打開彈簧夾,水倒吸進入集氣瓶。(實驗裝置如右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①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主要現(xiàn)象是。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
②乙用上述實驗裝置測定的結(jié)果是:空氣中氧氣含量與正常值有較明顯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一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