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2008年云南省威信縣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022
下列列出兩種食品部分營養(yǎng)成分,請仔細閱讀后,回答下列問題.
(1)每100 g食品中所含營養(yǎng)成分質量最大的是________,表中所列營養(yǎng)成分屬于有機物的有________類
(2)某同學準備到野外探險,在上述食品中進行選擇,你建議攜帶食品________(選填甲、乙),你建議的依據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云南省威信縣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022
農村房舍失火后常用水來撲滅,實驗室熄滅酒精燈是用燈帽將其蓋滅.這兩種滅火方法依據的原理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請你依據上述原理,各舉一種生活中常用的滅火方法: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云南省威信縣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022
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它用物質M作為高能燃料,M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2M+O2N2+2H2O.則M的化學式是________,推斷的理由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云南省威信縣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022
汽車行駛過程中,在汽缸內發(fā)生反應的產物有CO、CO2、NO、NO2等氣體.
通常情況下,一氧化氮(NO)氣體密度比空氣的略大,難溶于水;NO有毒,易與O2化合生成紅棕色的二氧化氮(NO2)氣體.
(1)上述內容中,描述NO物理性質的是________.
(2)上述內容中,描述NO化學性質的是________.
(3)寫出NO與O2化合生成二氧化氮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云南省威信縣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022
某班同學進行“使用塑料的利與弊”的辯論.甲方認為“利大于弊”,理由是:大部分塑料的抗腐蝕能力強,不與酸或堿反應等;乙方認為“弊大于利”,理由是:回收利用廢棄塑料時,分類十分困難,而且經濟上不合算等.你愿意加入________方(填“甲”或“乙”),并寫出另一條理由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云南省威信縣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022
對知識歸納和整理是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法.現有三個化學反應如下:
①C+O2CO2、2H2+O22H2O、2Mg+O22MgO
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
其一是________;
其二是________;
請你寫出另一個符合這兩點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云南省威信縣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022
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表:
請回答下列問題:
(1)蘋果汁和葡萄汁相比較,酸性較強的是________,它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________色
(2)人的胃液中含有鹽酸,對于胃酸過多的人,空腹時最宜食用上述食物中的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云南省威信縣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022
按題意從H2、N2、O2、CO2、CO、CH4中選擇適宜的化學式填空:
①有劇毒的是________
②能助燃的是________
③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
④在空氣中可以燃燒的是________
⑤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的是________
⑥既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云南省威信縣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022
有符號①2Mg ②O2、2H2、、、2Fe3+,其中數字“2”
表示的含義不同,請選擇合適的序號填空.
(1)“2”用來表示原子個數的是________;
(2)“2”用來表示元素化合價的是________;
(3)“2”用來表示離子個數的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08年上海市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理化試卷化學部分 題型:022
金屬鎂能在CO2中燃燒,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1 mol金屬鎂中約含________個鎂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