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36279  136287  136293  136297  136303  136305  136309  136315  136317  136323  136329  136333  136335  136339  136345  136347  136353  136357  136359  136363  136365  136369  136371  136373  136374  136375  136377  136378  136379  136381  136383  136387  136389  136393  136395  136399  136405  136407  136413  136417  136419  136423  136429  136435  136437  136443  136447  136449  136455  136459  136465  136473  211419 

科目: 來源: 題型:


取銅、鋅混合粉末,在空氣中充分灼燒后,加入稀硫酸至固體恰好溶解,再加入一定量的鐵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渣和濾液.

(1)濾渣中一定有 銅;濾液中溶質一定有 硫酸鋅、硫酸亞鐵。

(2)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濾渣成分和與濾渣成分對應的濾液中溶質成分,寫出實驗操作、預期現(xiàn)象及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閱資料,設計如圖所示實驗(實驗開始前彈簧夾都處于關閉狀態(tài)).

資料:①膨松劑在面包制作過程中發(fā)生化學反應;2NaHCO3Na2CO3+H2O+CO2↑; NH4HCO3 NH3↑+H2O+CO2↑;

②通常狀況下,1體積水溶解700體積氨氣,氨氣溶于水所得溶液為氨水.

(1)是否需要將裝置B中的水換成澄清石灰水,說明理由.

(2)如果沒有裝置C,可能會對實驗造成的影響是什么?

(3)利用上述裝置驗證膨松劑的成分,簡述實驗操作及判斷依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利用如圖裝置進行“硫燃燒”的實驗:用氣卿不斷地向彎型具支試管中鼓入空氣,同時用酒精燈給硫粉加熱至燃燒,移去酒精燈,可觀察到微弱的淡藍色火焰;然后停止鼓入空氣,再用酒精燈給高錳酸鉀加熱,使硫在純氧中繼續(xù)燃燒,觀察到           火焰.用燒杯中的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得到亞硫酸鈉(Na2SO3)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該實驗裝置的主要優(yōu)點是在消除有害氣體對環(huán)境污染的前提下有利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學習了CO2的有關知識后,同學們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Mg能在CO2中燃燒:2Mg+CO2═2MgO+C,所以鎂著火不能來CO2來滅火,但沒有找到有關Na能否與CO2反應的介紹.于是同學們展開了鈉著火能否用CO2來滅火的探究.

【提出猜想】鈉能發(fā)生類似于CO2與鎂的反應,可能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 

【實驗】將燃著的鈉伸入裝有CO2的集氣瓶中,鈉能在集氣瓶中繼續(xù)燃燒.

進一步【查閱資料】得知:

①Na2O是白色固體,能與CO2反應生成Na2CO3,也能與H2O反應生成NaOH.

②Ba(OH)2溶于而BaCO3不溶于水.

③Na2CO3的存在會干擾NaOH的檢測.

基于以上資料,同學們認為鈉在CO2中燃燒的產物情況有所不同,并對產物提出了以下幾種猜想:

Ⅰ.Na2O、C;Ⅱ _________ 、C;Ⅲ.NaOH、C;Ⅳ.Na2O、Na2CO3、C

通過理論分析,猜想 _________ (填序號)肯定錯誤的,理由是 _________ 

【驗證猜想】

步驟

實驗操作

主要實驗現(xiàn)象

結論(燃燒產物判斷)

(1)

將產物溶于適量水中

部分溶解,試管底部有黑色固體

燃燒產物中肯定有C

(2)

取少量(1)所得上層溶液,加入過量的BaCl2溶液

 _________ 

燃燒產物中肯定有Na2CO3

(3)

取少量(2)所得上層清液,加入 _________ 溶液

有藍色沉淀生成

燃燒產物中肯定有 _________ 

在步驟(2)中BaCl2溶液為什么要加入至過量?其原因是: _________ 

【結論】猜想 _________ (填序號)是正確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已知白磷和紅磷的著火點分別為40℃、240℃.某學習小組按照圖所示裝置去探究燃燒的三個條件,通過多次實驗,他們對燃燒的三個條件始終未能探究全面,你認為他們不能探究到的燃燒條件是           

(2)“火立熄”是一種新型的家用滅火用品,它接觸到火焰3﹣5秒后炸開,釋放的粉末覆蓋在燃燒物上,同時放出不可燃氣體使火焰熄滅,其滅火原理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在今年的化學活動周中,某校興趣小組同學在(培養(yǎng)中學生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化學實驗教學研究)課題組老師的指導下,將課本“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裝置(如甲圖)改進為新的實驗裝置(如乙圖),改進后的實驗裝置相當于原裝置,以下評價不恰當的是( 。

A.反應容器體積小,藥品消耗少

B.裝置簡潔,減少了甲圖裝置中導管引起的誤差

C.白磷比紅磷著火點高,使用更安全

D.容器內徑相等,易準確推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根據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

(1)寫出標號儀器名稱:①      ;②     。

(2)寫出A裝置試管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若要制取氧氣并測定體積,需將上述A、B、C裝置進行組裝,則導管口的連接順序為a→          →b;能用C裝置收集氧氣,是因為氧氣       。

(4)將產生的氧氣分別通入D、E裝置中,觀察到D中的白磷    ,E中的白磷     ;這一事實說明可燃物燃燒必備的條件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實驗室里既可用高錳酸鉀(或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在加熱條件下使其分解制取氧氣,也可用如圖裝置,通過分解過氧化氫(H2O2)來制取氧氣。

請你根據已學化學知識和經驗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過氧化氫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

(2)寫出如圖裝置中儀器a的名稱:             。

(3)與高錳酸鉀(或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相比,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優(yōu)點是:                                                                 。

(4)收集氧氣的方法還可用       法,你選擇此方法的理由是:                 。

(5)如圖發(fā)生裝置還可以用于制取的氣體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為實驗室常見氣體制備,凈化、干燥、收集和性質實驗的部分儀器(組裝實驗裝置時,可重復選擇儀器).某學校兩個化學實驗探究小組的同學欲用他們完成各自的探究實驗.

(1)第一組的同學以石灰水和稀鹽酸為原料,在實驗室中制備、收集干燥純凈的二氧化碳氣體,按照要求設計實驗裝置、連接儀器,并檢驗裝置的氣密性.(提示:揮發(fā)出的少量HCl氣體可用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吸收).

①所選儀器的連接順序為   →          (填寫儀器序號字母).

②若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的pH將    (填“增大”“減小”“不變”之一).

(2)第二組的同學以過氧化氫溶液為原料(MnO2為催化劑)制備氧氣,并對某種塑料的組成元素進行分析探究(資料顯示該塑料只含C,H,O三種元素),所選儀器按“A→B1→E→B2→D→堿石灰干燥管”的順序連接,(B1,B2為濃硫酸洗氣瓶),實驗前檢驗裝置氣密性.使該塑料試樣碎屑在純氧氣中充分燃燒,觀察現(xiàn)象,收集有關實驗數據(假設發(fā)生的化學反應都充分反應),試回答下列問題:

①儀器A中所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②儀器E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試樣碎屑質量為mg,塑料試樣充分燃燒后,測得儀器D質量增加ag,則mg該塑料試樣中含碳元素的質量為 =     g(計算結果可為分數形式).

③若裝置中沒有連接儀器B1,這樣測算出的該塑料試樣中氫元素的質量與實際值比較將    (填“偏小”“偏大”“基本一致”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實驗室中,我們通常使用下面三種方法來制取氧氣:

2H2O22H2O+O2

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如圖是制備時的常用裝置如圖1:根據你對上述內容的理解,回答下列問題;

①裝置C的名稱是    ;

②一般采用雙氧水制取氧氣的理由是         ;

③采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  

④采用氯酸鉀制得的氧氣有刺激性氣味,是因為氯酸鉀分解時會產生少量的氯氣.可利用  (填序號)裝置,并向其中加入       溶液除去;

⑤三種制氧方法中都出現(xiàn)二氧化錳,他們的作用有何不同?          

信息提供:氯氣有毒,會對上呼吸道黏膜造成傷害,癥狀嚴重時會致人死亡,少量氯氣通過堿溶液除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