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習題
 0  158207  158215  158221  158225  158231  158233  158237  158243  158245  158251  158257  158261  158263  158267  158273  158275  158281  158285  158287  158291  158293  158297  158299  158301  158302  158303  158305  158306  158307  158309  158311  158315  158317  158321  158323  158327  158333  158335  158341  158345  158347  158351  158357  158363  158365  158371  158375  158377  158383  158387  158393  158401  211419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如圖變化中,不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
葡萄釀成酒
B.
鐵礦石冶煉成鋼鐵
C.
海水曬鹽
D.
石油合成塑料和橡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面屬于白色食品的是( 。
A.面粉B.大米C.牛奶D.食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過程中,只發(fā)生了物理變化的是( 。
A.銅器生銹B.糧食釀酒C.食物腐敗D.冰雪融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寫出下列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方程式,并用相應的序號填空:
(1)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碳+氧氣$\stackrel{點燃}{→}$二氧化碳;
(2)硫粉在氧氣中燃燒硫+氧氣$\stackrel{點燃}{→}$二氧化硫;
(3)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磷+氧氣$\stackrel{點燃}{→}$五氧化二磷;
(4)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鐵+氧氣$\stackrel{點燃}{→}$四氧化三鐵.
以上各反應屬于化合反應的是(1)、(2)、(3)、(4)(填序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鉻是最硬的金屬,常鍍在金屬制品如水龍頭的表面,使金屬制品美觀耐用.將打磨的相同大小的鉻片、鋁片和銅片分別置于等質(zhì)量等質(zhì)量分數(shù)的稀硫酸中,觀察到鉻片表面緩慢產(chǎn)生氣泡,鋁片表面迅速產(chǎn)生較多氣泡,銅片表面無現(xiàn)象.請寫鉻、鋁、銅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1)鋁>鉻>銅.
如圖為某學習小組探究金屬化學性質(zhì)時所做的四個實驗,仔細分析后回答下列問題:

(2)描述A中的實驗現(xiàn)象銅絲表面附著一層銀白色固體,溶液變?yōu)樗{色,并寫出方程式Cu+2AgNO3=2Ag+Cu(NO32
(3)寫出C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Zn+2HCl═ZnCl2+H2↑.
(4)要證明Cu、Fe、Ag的活動性順序,至少要做的實驗是A、B (填序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9.寫出下列溶液中溶質(zhì)的化學式:
(1)硫酸銅溶液CuSO4      (2)澄清的石灰水Ca(OH)2
(3)生理鹽水NaCl      (4)硫酸亞鐵溶液Fe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如圖所示,在等臂杠桿兩端各系一個等質(zhì)量的鐵球,調(diào)平后將分別浸沒在稀H2SO4和CuSO4溶液中,一段時間后,杠桿將會( 。
A.右端上翹B.左端上翹C.保持平衡D.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7.高錳酸鉀在生產(chǎn)、生活中有廣泛應用.實驗小組對高錳酸鉀的某些性質(zhì)進行研究.
Ⅰ.不穩(wěn)定性
(1)如圖所示進行實驗,KMnO4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3.16g KMnO4產(chǎn)生O2的質(zhì)量為0.32g.
(2)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O2的原因是密度大于空氣且不與空氣中其他成分發(fā)生反應.
Ⅱ.腐蝕性
【查閱資料】KMnO4溶液呈中性、有腐蝕性
【進行實驗】
實驗1:將新鮮雞皮在不同濃度的KMnO4溶液中浸泡相同時間,現(xiàn)象如表
KMnO4溶液濃度0.002%0.01%0.1%1%
雞皮的變化無明顯變化邊緣部分變?yōu)樽攸S色全部變?yōu)樽厣?/TD>全部變?yōu)楹谏?/TD>
實驗2:將銅片分別浸泡在4種浸泡相同時間,現(xiàn)象如下表.
編號
實驗
25mL0.1%KMnO4溶液

25mL0.1%KMnO4溶液+10滴濃硫酸

25mL蒸餾水+10滴濃硫酸

25mL1%KMnO4溶液+10滴濃硫酸
銅片
質(zhì)量/g
實驗前0.540.540.540.54
18小時后0.540.520.540.43
【解釋與結(jié)論】
(3)實驗1的目的是樣品濃度對KMnO4濃度腐蝕性的影響.
(4)實驗2中通過對比②和④,得出的結(jié)論是酸性條件下KMnO4濃度越高,腐蝕性越強.
(5)實驗2中,欲得出“KMnO4和硫酸共同作用對銅才有腐蝕性”的結(jié)論,需要對比①②③(填編號).
(6)實驗2中,銅片被腐蝕的反應如下,補全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5Cu+2KMnO4+8H2SO4=5CuSO4+2MnSO4+K2SO4+8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6.甲、乙兩名同學做了碳酸鈉溶液與氫氧化鋇溶液反應的實驗,反應后都進行過濾得到無色濾液,他們對自己得到的無色濾液中溶質(zhì)的成分進行探究.請你一同參與他們的探究活動
【提出猜想】他們各自所得濾液中溶質(zhì)的成分有如下幾種可能:
A.NaOH         B.Na2CO3、Ba(OH)2、NaOH       C.Ba(OH)2和NaOH         D.Na2CO3和 NaOH
【討論交流】上述猜想中,肯定不成立的是B(填猜想序號),其理由是Ba(OH)2與Na2CO3不能共存.
【實驗探究】甲、乙兩同學為了驗證各自所得濾液的成分,分別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操作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jié)論
甲同學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鈉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濾液中溶質(zhì)的成分與猜想C對應
乙同學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無明顯實驗現(xiàn)象濾液中溶質(zhì)的成分與猜想A對應
【反思與評價】經(jīng)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甲同學的實驗結(jié)論是正確的,乙同學的實驗結(jié)論不一定正確,請你幫乙同學設(shè)計實驗,進一步確定乙同學得到的濾液中溶質(zhì)的成分.
實驗操作及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jié)論
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稀鹽酸,有氣泡產(chǎn)生濾液中溶質(zhì)的成分與猜想D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某化學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在學習《化學》下冊77頁的資料卡片“石筍和鐘乳石的形成”時,發(fā)現(xiàn)難溶于水的CaCO3當遇到溶有CO2的水時,會反應生成溶解性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Ca(HCO32】.聯(lián)想到實驗室檢驗CO2時,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長時間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現(xiàn)象呢?小組決定用小燒杯盛裝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并不斷通入二氧化碳氣體進行探究
【提出問題】氫氧化鈉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時間后,溶液中含有什么溶質(zhì)?
【查閱資料】
(1)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時,NaOH與C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2NaOH=Na2CO3+H2O.
(2)通入過量CO2時,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CO2+H2O═2NaHCO3
(3)碳酸氫鹽都是可溶于水的.BaCO3難溶于水且是白色固體.
(4)Na2CO3、NaHCO3溶液呈堿性,BaCl2顯中性.
【提出猜想】
(1)溶質(zhì)為NaOH和Na2CO3;
(2)溶質(zhì)為Na2CO3;
(3)溶質(zhì)是NaHCO3、Na2CO3(填化學式);
(4)溶質(zhì)全都是NaHCO3
【設(shè)計實驗方案】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jié)論
 ①用試管取少量小燒杯中反應后的溶液,滴加幾滴酚酞試液(填酸堿指示劑)溶液變紅色 該溶液顯堿性
 ②將小燒杯中反應后剩下的溶液進行稱量,然后滴加過量的BaCl2溶液 有
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4)不成立
 ③取步驟②中的上層清液,滴入稀鹽酸 有氣泡冒出猜想(1)和(2)不成立
【得出結(jié)論】猜想(3)成立.
【討論交流】
(1)有同學提出實驗步驟①是多余的.你認為該實驗設(shè)計是否需要?并說明理由不需要,因為氫氧化鈉、碳酸鈉、碳酸氫鈉溶液都為堿性.
(2)將實驗步驟②剩下混合物進行過濾(填操作名稱)、洗滌、干燥、稱量,發(fā)現(xiàn)所得沉淀質(zhì)量等于步驟②中所稱量的溶液質(zhì)量的十分之一,判斷氫氧化鈉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時間后,溶液中 Na2CO3的質(zhì)量分數(shù)約為B.
A.4.26%   B.5.38%   C.3.43%.10%
【反思應用】
驗證二氧化碳性質(zhì)時,如果長時間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會看到什么樣的現(xiàn)象呢?請你描述一下石灰水先變渾濁,后又變回澄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