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關于消化和吸收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在人體的胃液、腸液和胰液中都含有消化蛋白質的酶
B.食物中的有機物成分都必須經過消化后才能被人體吸收
C.在人體的營養(yǎng)成分中,有機物的作用就是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D.消化系統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是一個儲存能量的過程,因此不需要消耗能量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2017學年內蒙古八年級上10月月考生物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動物中屬于小型鱷類,并且是我國特有的一級保護動物( )
A.白鰭豚
B.金絲猴
C.揚子鱷
D.大熊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2017學年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外國語學校八年級上期中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做實驗時,區(qū)別蚯蚓前端和后端的主要依據是蚯蚓的( )
A.體節(jié) B.環(huán)節(jié) C.環(huán)帶 D.體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7屆內蒙古九年級模擬二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根據你所學的生物學知識進行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說明植物生長需要吸收有機物
B.人在做吸氣動作時,膈肌頂部下降,胸廓擴大,肺內氣壓增大
C.人體的肝臟分泌的膽汁中有消化脂肪的消化酶
D.小腸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7屆內蒙古九年級模擬二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符合生物學事實或原理的是
A.大面積燒傷的病人易被感染,原因是特異性免疫功能減弱
B.動脈中的血液含氧多,靜脈中的血液含量少
C.在果樹開花季節(jié),陰雨連綿的天氣會影響果樹傳粉而造成減產
D.自然選擇留下的變異永遠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7屆內蒙古九年級模擬二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下列是生殖發(fā)育有關的示意圖,請分析作答:
(1)甲、乙兩圖反映了昆蟲的兩類不同的變態(tài)發(fā)育過程,其中圖乙屬于 發(fā)育,這種發(fā)育方式是長期 的結果。
(2)丙圖中新生命與母體主要通過 (填寫圖中代號)進行物質交換的。
(3)丁圖中表現了綠色開花植物受精的過程,其中受精后的 (填寫圖中代號)能夠發(fā)育成種子,植物靠種子繁殖后代的方式屬于______生殖。
(4)戊圖中生物只有_________在活細胞中,才能繁殖出新個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7屆內蒙古九年級模擬二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學習了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后,有位同學進行了如下梳理總結,其中正確的是
A.海帶是藻類植物,依靠它的根固著在淺海巖石上
B.松樹靠種子繁殖后代,松果不是它的果實
C.苔蘚植物的莖、葉內有較為發(fā)達的輸導組織,只能生活在陰濕的陸地上
D.蕨類植物有假根、莖、葉的分化,適應陸地生活能力較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7屆山東省菏澤市九年級上月考一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探究題
如圖為植物呼吸作用的實驗裝置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實驗中要用黑布遮住大燒杯,其目的是___。
(2)第二天揭開黑布,小燒杯中的石灰水變___了,說明大燒杯內___濃度增加了。
(3)將燃燒的火柴放入大燒杯內,火柴立刻___,說明大燒杯內___濃度大大降低。
(4)如果在燒杯中不放入植株,而放入一只小白鼠,還需用黑布遮蓋嗎?___。小燒杯中有相同的變化嗎?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2017學年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qū)七年級上期中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下圖是人的生殖過程示意圖(圖中各個結構不是按照同一比例繪制),請據圖回答:
(1)產生A的器官是_________,產生B的器官是_________,A和B結合為受精卵的場所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受精卵不斷進行細胞_________,逐漸發(fā)育成胚泡。胚泡緩慢移動到_________中,并附著在其內膜上。在上述場所,胚泡中的細胞繼續(xù)_________和_________,逐漸發(fā)育成胚胎,胚胎發(fā)育成胎兒。
(3)胎兒通過_________從母體中獲得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和氧,胎兒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也通過上述器官經母體排出。懷孕到第40周時,發(fā)育成熟的胎兒和上述器官從母體______________產出,這個過程叫做分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