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1665年英國物理學家Robert  Hooke將軟木切成薄片,放在自己制造的放大140倍的光學顯微鏡下面,發(fā)現(xiàn)軟木薄片上有許多蜂窩關的小室,他稱為cell(細胞),從此人們對生物體結構的認識進入到細胞這個領域。

(1)根據(jù)顯微鏡結構圖回答:
用來調節(jié)光線強弱的結構是[7]____________;轉動時,鏡筒的升降范圍較大的結構是 [9]_____________;接近觀察物的鏡頭是 [4]_____________;取顯微鏡時,握鏡的部位是 [12]________________。
(2)當幾個同學圍著一臺顯微鏡時,視野有時會就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遮光器   粗準焦螺旋  物鏡  鏡臂(2)同學擋住了進入顯微鏡的光線。

試題分析:顯微鏡的光線的強弱要用[7]遮光器和[10]反光鏡,調節(jié)鏡筒的升降要用[9]粗準焦螺旋和[11]細準焦螺旋,[9]的調整范圍更大,取鏡時要一手托[13]鏡座,一手握[12]鏡臂.當幾個同學圍在顯微鏡周圍時,會擋住周圍的光線,使得靜茹鏡筒內的光線變少,所以視野變暗。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判斷題

使用顯微鏡應用左眼看目鏡,右眼同時睜開。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用顯微鏡觀察臨時裝片時,發(fā)現(xiàn)視野中有一污點,這個污點不可能存在于( )
A.目鏡上B.物鏡上C.載玻片上D.反光鏡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使用顯微鏡對光的程序是(    )
①選遮光器上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②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③左眼注視目鏡,右眼睜開④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
A.③→④→②→①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D.③→②→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同學們看到圖中甲、乙兩種物像。出現(xiàn)圖甲結果的最可能原因是
A.顯微鏡沒有對好光
B.在蓋蓋玻片時操作不當
C.在載玻片上滴加的是生理鹽水
D.觀察時細準焦螺旋沒有調節(jié)到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有關顯微鏡使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對光時,用高倍物鏡正對通光孔
B.要使視野變亮,可把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
C.鏡筒下降,當物鏡靠近載波片時兩眼注視目鏡
D.要使剛觀察到的物像更清晰,可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12分)如圖是顯微鏡結構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對光結束時,從目鏡中應該看到的是_________視野。
(2)使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鏡筒下降時眼睛應注視【 】_____,以免壓破玻片。
(3)如果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一個“P”,透明紙上寫的應該是“_________”。
(4)使用顯微鏡時,要把視野中的物像“P”從圖甲所示狀態(tài)轉化為圖乙所示狀態(tài),其正確的操作步驟是(    )。
A.先將玻片標本往右上方移動,再轉動轉換器,,把高倍物鏡換成低倍物鏡
B.先將玻片標本往左下方移動,再轉動轉換器,,把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
C.先將玻片標本往右上方移動,再轉動轉換器,把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
D.先將玻片標本往左下方移動,再轉動轉換器,把高倍物鏡換成低倍物鏡
(5)用顯微鏡觀察制作好的臨時裝片,在鏡下已經找到觀察物,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應調節(jié)顯微鏡的[   ]              。
(6)觀察時發(fā)現(xiàn)視野中有污物,移動裝片污物不動,轉換物鏡污物仍不動,說明污物在        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10分)回答下面的問題,看看你對顯微鏡及其操作了解多少。

(1)在圖上用正確的標注方法,標出鏡臂、粗準焦螺旋、反光鏡、轉換器、鏡筒等五部分的結構。
(2)如果目鏡上標有5×,物鏡上標有40×,則顯微鏡觀察到的物體被放大的倍數(shù)是        倍。
(3)需要將鏡筒下降時,要調節(jié)       ,你的眼睛應該注視    
(4)想要選擇物鏡,要轉動         
(5)小明在顯微鏡的視野中看到一個“上”字,你知道玻片上寫的是什么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不詳 題型:判斷題

在使用顯微鏡中,從低倍鏡換到高倍鏡時,視野中亮度變暗,觀察范圍變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