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壞血病患者常常牙齦出血,甚至皮膚淤血,你認為他們體內(nèi)缺乏哪種維生素(  )
A.維生素AB.維生素B1C.維生素CD.維生素D

分析 維生素既不是構成組織的主要原料,也不是供應能量的物質(zhì);大多數(shù)維生素是某些酶的輔酶的組成成分,在物質(zhì)代謝中有重要的作用;如果食物中缺乏某種維生素或維生素的吸收利用發(fā)生障礙,就會引起物質(zhì)代謝失常,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以致表現(xiàn)為維生素缺乏癥.

解答 解:A、缺乏維生素A會得夜盲癥、干眼癥;A錯誤.
B、缺乏維生素B1會得神經(jīng)炎、腳氣;B錯誤.
C、缺乏維生素C會得壞血;幾百年前的歐洲,長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經(jīng)常遭受壞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齦出血,他們得的是壞血癥.所以他們最可能缺乏的維生素是維生素C,C正確.
D、缺乏維生素D會得佝僂病、骨質(zhì)疏松癥,D錯誤.
故選:C

點評 解題的關鍵是知道維生素的缺乏癥.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3.能人是唯一現(xiàn)存的人種.×.(判斷對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如圖是某食物網(wǎng)示意圖,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構成該食物網(wǎng)的五種生物包括生產(chǎn)者和消費者
B.A通過光合作用獲得生命活動所得的能量
C.圖中有3條食物鏈,最短的是:A→B→E
D.結構層次從微觀到宏觀: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如圖為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結構比較模擬圖,請回答;
(1)遺傳物質(zhì)主要儲藏在③細胞核(填序號和名稱),它被稱為遺傳信息庫.
(2)細胞中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轉(zhuǎn)化為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能量轉(zhuǎn)換器是:線粒體.
(3)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是⑥葉綠體(填序號和名稱).
(4)小強同學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時發(fā)現(xiàn)視野由白亮變暗了,可能的原因是(寫一條即可):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至2013年5月3日,大陸確診H7N9禽流感148例,死亡27例;至5月22日,臺灣確診45例腸病毒感染病例;至5月23日,世界范圍確診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感染44例,死亡22例…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由三種病毒引發(fā)的疾病均具有傳染性,這樣的病毒在傳染學上被稱為病原體;對感染者進行隔離屬于傳染病預防措施中的控制傳染源.
(2)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沒有獨立的代謝能力,把它們列為生物的主要依據(jù)是能繁殖;這三種病毒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和致病性,根本原因是它們具有不同的遺傳物質(zhì).
(3)H7N9禽流感疫情發(fā)生后,內(nèi)地出現(xiàn)搶購板藍根的現(xiàn)象.鐘南山院士提醒過多服用板藍根對人體有害.圖中顯示板藍根顆粒屬于非處方(填“處方”或“非處方”)藥.
(4)接種疫功能有效地預防傳染病,這種措施屬于特異性免疫免疫,若H7N9流感疫苗研發(fā)成功,那么接種疫苗后,人體能產(chǎn)生相應的抗體,從而具有相應的免疫力.
(5)春夏之交是流感病毒傳播的高峰期.請結合自身實際談一談如何提高對流感病毒的抵抗力:加強體育鍛煉(或接種疫苗、多吃含蛋白質(zhì)豐富的食物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下表是幾位同學在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變化”時設計的實驗,請據(jù)表中信息填寫有關內(nèi)容:
試管編號加入的物質(zhì)是否攪拌處理方法檢驗方法
1淀粉糊+2ml唾液攪拌37℃;10分鐘2滴碘液
2淀粉糊+2ml唾液攪拌37℃;10分鐘2滴碘液
3淀粉糊+2ml清水攪拌37℃;10分鐘2滴碘液
4淀粉糊+2ml唾液攪拌0℃;10分鐘2滴碘液
5淀粉糊+2ml唾液攪拌100℃;10分鐘2滴碘液
(1)若1號和3號作為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唾液;變藍的試管是3號.
(2)實驗中將試管放在37℃的溫水中,目的是37℃時消化酶的活性最強,利于消化酶發(fā)揮作用.
(3)如果選用1、4、5號試管進行實驗,其探究的問題是:溫度能影響酶的消化作用嗎?.
(4)2號試管本應與1號有相同的實驗現(xiàn)象,但結果出現(xiàn)了藍色,你能推測少量淀粉未被分解的可能原因嗎?淀粉糊與唾液未充分混合;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偏少(寫出一種原因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腔腸動物的特征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以下哪一個生物屬于腔腸動物(  )
A.渦蟲B.蚯蚓C.?D.蛔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當動物和它所發(fā)現(xiàn)的食物之間設有障礙物時,它可能會經(jīng)過若干次“嘗試與錯誤”,學會繞道取食.某學習小組以下表中的動物為研究對象,在這些動物和食物之間設置相同障礙,實驗前讓動物饑餓12小時,實驗時進行觀察和記錄.得到如下結果,請回答下列問題:
組別動物名稱“嘗試與錯誤”的平均次數(shù)
A組小雞24次
B組小鴨26次
C組小烏龜65次
D組小狗5次
(1)動物的“繞道取食”,按行為獲得的方式來分,是一種學習行為.
(2)實驗前讓動物饑餓12小時的目的讓動物有取食的欲望.
(3)分析表格中的實驗結果,可得出結論是:動物越高等,嘗試錯誤次數(shù)越少.
(4)若將實驗對象中的小雞換成大公雞,請預測其嘗試與錯誤的平均次數(shù),并做合理解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下列有關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都是由遺傳物質(zhì)控制的
B.無脊椎動物很低等,它們都沒有學習行為
C.在脊椎動物中,只有哺乳動物具有學習行為
D.動物越高等,其學習行為就越復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