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在草原上,兔和鹿的關系是 ,根據(j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寫出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
(2)某同學用狗(能將拋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來)、項圈和棍棒做了如下三組模擬實驗,以檢驗“鹿角效應”假說是否成立:
①甲組同時向流水池中拋出兩個相同項圈;
②乙組同時向流水池中拋出兩個相同棍棒;
③丙組同時向流水池中拋出一個項圈和一個棍棒。
記錄每次拋出后狗叼回第一個漂浮物的時間。若丙組平均時間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兩組,則實驗結果支持該假說,本實驗中項圈或棍棒模擬的是該草原上的 。
930上述實驗中,測試時要求甲、乙、丙3組拋出項圈或棍棒的距離 (填“相同”或“不同”) 。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2017學年甘肅省蘭州市等聯(lián)片辦學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下圖為葉片的模式圖,據(jù)圖回答問題。
(1)請寫出各部分的名稱:
①__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2)葉片的葉肉部分是指圖中_________________(填序號),它們之中含葉綠體較多的是____________;組成⑥的細胞叫做_________________;
(3)葉脈除具有疏導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還起著______________的功能;
(4)表皮細胞的外壁常有一層透明的___________,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2017學年安徽省六安市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種子在萌發(fā)過程中,首先突破種皮的是 ( )
A. 胚根 B. 胚軸 C. 胚芽 D. 子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2017學年安徽省六安市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擁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美稱的是哪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 )
A. 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 B.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C. 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 D. 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2017學年安徽省六安市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個家園,這個家園就是 ( )
A. 巖石圈 B. 水圈 C. 大氣圈 D. 生物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首發(fā)]廣西欽州市2016-2017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生物試卷 題型:選擇題
自然界中,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嚴重破壞的顯著標志是( )
A. 消費者大量減少 B. 生產者大量減少
C. 分解者大量減少 D. 環(huán)境污染嚴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首發(fā)]廣西欽州市2016-2017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生物試卷 題型:選擇題
科學探究的六個環(huán)節(jié)中,探究成功的關鍵是
A. 制定出恰當?shù)目茖W探究計劃 B. 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C. 巴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假設 D. 購買所需要的材料、用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2017學年甘肅省蘭州市等聯(lián)片辦學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以下關于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做法不正確的是 ( )
A. 自覺保護瀕危動物及棲息環(huán)境
B. 拒絕利用珍稀野生的動植物,不買野生生物及其制品
C. 堅決抵制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行為
D. 野生生物營養(yǎng)價值高,大力提倡食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2017學年山東省濱州三校七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
2015年2月28日,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首發(fā),片中聚集了霧霾及空氣污染的深度調查。霧霾中PM2.5顆粒物能通過呼吸系統(tǒng)進入血液,危害人體健康。在霧霾天氣頻發(fā)的情況下,用鼻呼吸尤為重要,原因是 ( )
①鼻毛可阻擋吸入的塵埃
②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使吸入的空氣清潔、濕潤
③嗅細胞接受氣味的刺激
④鼻黏膜內豐富的毛細血管能溫暖吸入的空氣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