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①,△ABC中.AB=AC,P為底邊BC上一點,PE⊥AB,PF⊥AC,CH⊥AB,垂足分別為E、F、H.易證PE+PF=CH.證明過程如下:
如圖①,連接AP.
∵PE⊥AB,PF⊥AC,CH⊥AB,
∴S△ABP=AB•PE,S△ACP=AC•PF,S△ABC=AB•CH.
又∵S△ABP+S△ACP=S△ABC,
AB•PE+AC•PF=AB•CH.
∵AB=AC,
∴PE+PF=CH.
(1)如圖②,P為BC延長線上的點時,其它條件不變,PE、PF、CH又有怎樣的數(shù)量關(guān)系?請寫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證明:
(2)填空:若∠A=30°,△ABC的面積為49,點P在直線BC上,且P到直線AC的距離為PF,當(dāng)PF=3時,則AB邊上的高CH=______.點P到AB邊的距離PE=______.

【答案】分析:(1)連接AP.先根據(jù)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分別表示出S△ABP,S△ACP,S△ABC,再由S△ABP=S△ACP+S△ABC即可得出PE=PF+PH;
(2)先根據(jù)直角三角形的性質(zhì)得出AC=2CH,再由△ABC的面積為49,求出CH=7,由于CH>PF,則可分兩種情況進(jìn)行討論:①P為底邊BC上一點,運用結(jié)論PE+PF=CH;②P為BC延長線上的點時,運用結(jié)論PE=PF+CH.
解答:解:(1)如圖②,PE=PF+CH.證明如下:
∵PE⊥AB,PF⊥AC,CH⊥AB,
∴S△ABP=AB•PE,S△ACP=AC•PF,S△ABC=AB•CH,
∵S△ABP=S△ACP+S△ABC,
AB•PE=AC•PF+AB•CH,
又∵AB=AC,
∴PE=PF+CH;

(2)∵在△ACH中,∠A=30°,
∴AC=2CH.
∵S△ABC=AB•CH,AB=AC,
×2CH•CH=49,
∴CH=7.
分兩種情況:
①P為底邊BC上一點,如圖①.
∵PE+PF=CH,
∴PE=CH-PF=7-3=4;
②P為BC延長線上的點時,如圖②.
∵PE=PF+CH,
∴PE=3+7=10.
故答案為7;4或10.
點評:本題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zhì)與三角形的面積,難度適中,運用面積證明可使問題簡便,(2)中分情況討論是解題的關(guān)鍵.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17、如圖,在△ABC中,AB=AC,AD是△ABC的平分線,DE⊥AB,DF⊥AC,垂足分別是E,F(xiàn).則下面結(jié)論中①DA平分∠EDF;②AE=AF,DE=DF;③AD上的點到B、C兩點距離相等;④圖中共有3對全等三角形,正確的有: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8、如圖,在△ABC中,AB=20cm,AC=12cm,點P從點B出發(fā)以每秒3cm的速度向點A運動,點Q從點A同時出發(fā)以每秒2cm的速度向點C運動,其中一個動點到達(dá)端點時,另一個動點也隨之停止運動,當(dāng)△APQ是等腰三角形時,運動的時間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在△ABC中,AB=AC,∠BAC=100°,MP、NO分別垂直平分AB、AC,求∠1,∠2的度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19、如圖,在△ABC中,∠C=90°,DE⊥AB于E,DF⊥BC于F.求證:△DEH∽△BC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Rt△ABC中,DC是斜邊AB上的中線,EF過點C且平行于AB.若∠BCF=35°,則∠ACD的度數(shù)是( 。
A、35°B、45°C、55°D、65°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