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由△ABC為等邊三角形,可得∠C=∠ABP=60°,AB=BC,又由這兩點分別從C、B點同時出發(fā),以相同的速度由C向A和由B向C運動,可得BP=CD,即可利用SAS判定△ABP≌△BCD,繼而證得結(jié)論;
(2)同理可證得△ABP≌△BCD(SAS),則可得∠APB=∠BDC,然后由∠APB+∠PAC=∠ACB=60°,∠DAQ=∠PAC,求得∠BDC+∠DAQ=∠BQP=60°;
(3)首先過點D作DG∥AB交BC于點G,則可證得△DCG為等邊三角形,繼而證得△DGE≌△PBE(AAS),則可證得結(jié)論.
解答 解:(1)AP=BD.
理由:∵△ABC是等邊三角形,
∴∠C=∠ABP=60°,AB=BC,
根據(jù)題意得:CD=BP,
在△ABP和△BCD中,
$\left\{\begin{array}{l}{AB=BC}\\{∠ABP=∠C}\\{BP=CD}\end{array}\right.$,
∴△ABP≌△BCD(SAS),
∴AP=BD;
(2)根據(jù)題意,CP=AD,
∴CP+BC=AD+AC,
即BP=CD,
在△ABP和△BCD中,
$\left\{\begin{array}{l}{AB=BC}\\{∠ABP=∠BCP}\\{BP=CD}\end{array}\right.$,
∴△ABP≌△BCD(SAS),
∴∠APB=∠BDC,
∵∠APB+∠PAC=∠ACB=60°,∠DAQ=∠PAC,
∴∠BDC+∠DAQ=∠BQP=60°;
(3)DE=PE.
理由:過點D作DG∥AB交BC于點G,
∴∠CDG=∠C=∠CGD=60°,∠GDE=∠BPE,
∴△DCG為等邊三角形,
∴DG=CD=BP,
在△DGE和△PBE中,
$\left\{\begin{array}{l}{∠DEG=∠PEB}\\{∠GDE=∠BPE}\\{DG=PB}\end{array}\right.$,
∴△DGE≌△PBE(AAS),
∴DE=PE.
點評 此題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以及等邊三角形的性質(zhì).此題難度較大,注意掌握輔助線的作法,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冊數(shù) | 0 | 1 | 2 | 3 | 4 |
人數(shù) | 3 | 13 | 16 | 17 | 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1個 | B. | 2個 | C. | 3個 | D. | 4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兩條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 |
B. | 兩邊分別相等且其中一組等邊的對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 |
C. | 平面內(nèi),經(jīng)過一點有一條直線并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 | |
D. | 三角形的一條中線能將三角形分成面積相等的兩個部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