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圖,射線OM上有三點A,B,C,滿足OA=20cm,AB=60cm,BC=10cm,動點P從O點出發(fā)沿OM方向以每秒1cm的速度勻速運動;動點Q從點C出發(fā),在線段CO上向點O勻速運動(點Q運動到點O時,立即停止運動),點P,Q同時出發(fā).
(1)當點P與點Q都同時運動到線段AB的中點時,求點Q的運動速度;
(2)若點Q運動速度為每秒3cm時,經(jīng)過多少時間P,Q兩點相距70m;
(3)當PA=2PB時,點Q運動的位置恰好是線段AB的三等分,求點Q的速度.

分析 (1)設點Q的運動速度為xcm/s,根據(jù)題意列出方程,求出x即可;
(2)原本P、Q之間距離大于70cm,所以要分兩種情況,第一相距70cm跟相遇后兩者相距70cm,根據(jù)路程=速度×時間,即可求得,不過第二次相距70cm時,Q點早已到達O點停止運動;
(3)PA=2PB分兩種情況,一種P在線段AB內,一種P在線段AB的延長線上,根據(jù)速度=路程÷時間,即可求得點Q的速度.

解答 解:(1)設點Q的運動速度為xcm/s,根據(jù)題意,得
$\frac{OA+\frac{1}{2}AB}{1}$=$\frac{BC+\frac{1}{2}AB}{x}$,即50=$\frac{40}{x}$,
解得x=0.8cm/s.
(2)∵OA+AB+BC=90cm>70cm,
∴分兩種情況,
①Q在P的右側,
經(jīng)過時間為$\frac{90-70}{1+3}$=5s.
②Q在P的左側,
∵點Q運動到點O時,立即停止運動,
∴Q運動的時間為$\frac{90}{3}$=30s,
兩者相距70cm時運動的時間為$\frac{70}{1}$=70s.
綜合①②得知,經(jīng)過5秒和70秒的P、Q兩點相距70m.
(3)PA=2PB,分兩種情況,
①當點P在A、B兩點之間時,
∵PA=2PB,
∴PA=$\frac{2}{3}$AB=40cm,
此時運動的時間為$\frac{OA+PA}{1}$=60s,
∵點Q運動的位置恰好是線段AB的三等分,
∴BQ=$\frac{1}{3}$AB=20cm,或BQ=$\frac{2}{3}$AB=40cm,
點Q的運動速度為$\frac{BC+BQ}{60}$=0.5cm/s或$\frac{5}{6}$cm/s.
②當點P在線段AB的延長線上時,
∵PA=2PB,
∴PA=2AB=120cm,
此時運動的時間為$\frac{OA+PA}{1}$=140s,
∵點Q運動的位置恰好是線段AB的三等分,
∴BQ=$\frac{1}{3}$AB=20cm,或BQ=$\frac{2}{3}$AB=40cm,
點Q的運動速度為$\frac{BC+BQ}{140}$=$\frac{3}{14}$cm/s或$\frac{5}{14}$cm/s.
綜合①②得知,當點P在A、B兩點之間時,點Q的運動速度為0.5cm/s或$\frac{5}{6}$cm/s,;當點P在線段AB的延長線上時,點Q的運動速度為$\frac{3}{14}$cm/s或$\frac{5}{14}$cm/s.

點評 本題考查了兩點間的距離和解分式方程,解題的關鍵是(1)熟練運用解分式方程的知識解決問題;(2)PQ相距70cm分兩種情況,第一次相距70cm和相遇后再次相距70cm;(3)當PA=2PB時,分兩種情況,一種點P在線段AB內,一種點P在線段AB延長線上.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比較大小:
(1)-$\sqrt{5}$與-2
(2)$\frac{\sqrt{3}-1}{2}$與$\frac{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小明用一塊含30°的直角三角板在已知線段AB上作出△ABC(如圖所示).若AB=6,則△ABC的面積為3$\sqrt{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已知∠AOB=90°,∠COD=30°.
(1)如圖1,當點O、A、C在同一條直線上時,∠BOD的度數(shù)是60°;
(2)將∠COD從圖1的位置開始,繞點O逆時針方向旋轉n°(即∠AOC=n°),且0<n<180.
①如果∠COD的一邊與∠AOB的一邊垂直,則n=60、90、150.
②當60<n<90時(如圖2),作射線OM平分∠AOC,射線ON平分∠BOD,試求∠MON的度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如圖,在等腰△ABC中,AB=AC,∠A=20°,AB上一點D使AD=BC,過點D作DE∥BC且DE=AB,連接EC,則∠DCE的度數(shù)為( 。
A.80°B.70°C.60°D.4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已知三角形三邊之長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積嗎?
海倫公式告訴你計算的方法是:S=$\sqrt{p(p-a)(p-b)(p-c)}$,其中S表示三角形的面積,a,b,c分別表示三邊之長,p表示周長之半,即p=$\frac{a+b+c}{2}$.
我國宋代數(shù)學家秦九韶提出的“三斜求積術”與這個公式基本一致,所有這個公式也叫“海倫-秦九韶公式”.
請你利用公式解答下列問題.
(1)在△ABC中,已知AB=5,BC=6,CA=7,求△ABC的面積;
(2)計算(1)中△ABC的BC邊上的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已知△ABC∽△DEF,且AB:DE=1:2,則△ABC與△DEF的周長之比為( 。
A.1:2B.2:1C.1:4D.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若$\frac{y}{x}$=$\frac{3}{4}$,則$\frac{x+y}{x}$=$\frac{7}{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如圖,已知∠AOC=90°,∠COB=α,OD平分∠AOB,則∠COD等于多少度?
(1)用含α的式子表示∠COD的度數(shù);
(2)若α=50°,求∠COD的度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