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如圖1所示,體溫計示數(shù)是37.8℃.
(2)圖2中被測物體的長度為2.80 cm.

分析 (1)掌握體溫計的量程、分度值以及讀數(shù);
(2)起始端沒從0開始,把1.00cm處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1.00cm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1)圖1所示體溫計的分度值為0.1℃,體溫計的示數(shù)是37℃+0.8℃=37.8℃.
(2)圖2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物體末端所對應(yīng)的刻度值為1.00cm,物體長度為3.80cm-1.00cm=2.80cm.
故答案為:37.8;2.80.

點評 (1)刻度尺和溫度計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測量工具,使用前要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刻度尺讀數(shù)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溫度計對這一點沒有特殊的要求,能正確讀出示數(shù)就可以;要讓學生明白液體溫度計的原理.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小紅根據(jù)下表所提供的幾種物質(zhì)的密度(常溫常壓下),得出以下四個結(jié)論,其中正確的是( 。
物質(zhì)密度/kg•m-3物質(zhì)密度/kg•m-3
1.0×1030.9×103
酒精0.8×1032.7×103
水銀13.6×1038.9×103
A.固體的密度大于液體的密度
B.因為銅的密度比鋁的密度大,所以銅的質(zhì)量比鋁的質(zhì)量大
C.把200g酒精倒掉100g,剩下酒精的密度變?yōu)?.4×103 kg/m3
D.質(zhì)量相同的實心鋁塊和實心冰塊,冰塊體積是鋁塊體積的3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2.小紅和小明在探究“水的沸騰”實驗中:

 (1)除了圖A中所示的器材,還需要一個重要的測量儀器是秒表.
(2)指出圖A操作中的一個錯誤之處:讀數(shù)時,視線應(yīng)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下表是本實驗過程中不同時刻的溫度記錄,小明由于粗心記錯了一個實驗數(shù)據(jù).
時間/min891011121314
溫度/℃96979899959999
你認為錯誤的數(shù)據(jù)是95℃,你這樣判斷的理論依據(jù)是水沸騰時溫度保持不變.改正數(shù)據(jù)后,小明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判定該地水的沸點為99℃,
(4)圖B中(甲)、(乙)是在實驗時觀察到水沸騰前和沸騰時,水中氣泡上升的不同情況,圖甲(選填“甲”或“乙”)是水在沸騰時的情況.
(5)圖C是兩名同學根據(jù)各自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的水溫隨時間變化的圖象.他們選用的實驗裝置相同,則a、b圖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初溫不同.
(6)小紅學習了水的沸騰知識后,按老師的要求課后做了“紙鍋燒水“實驗.她將適當?shù)乃b入紙鍋后,放到火上加熱(沒有讓火苗燒到水面以上的紙),一會兒水沸騰了,但紙鍋并沒有燃燒.
①水的沸騰是劇烈的汽化現(xiàn)象.
②紙鍋沒有燃燒,是因為水沸騰時仍要維續(xù)吸熱,溫度不變,低于紙的著火點,所以紙鍋沒有燃燒.選填(“不變”“高于”“低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9.誤差不能消除,只能減。S玫臏p小誤差的方法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蜜蜂在2s內(nèi)振動了3000次,頻率是1500Hz,人能聽到(選填“聽到,聽不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下列各種常見的現(xiàn)象中,屬于汽化的是( 。
A.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霧B.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變干
C.秋天,日出后薄霧漸漸消散D.冬天,室外冰凍的衣服變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在2016年11月1日的珠海航展開幕式上,我國的高精端武器裝備殲20飛機進行了一系列的高性能飛行展示,如圖所示.高速飛行的殲20 機翼上方經(jīng)常出現(xiàn)白霧,下列解釋正確的是( 。
A.空氣中的水蒸氣發(fā)生了汽化B.空氣中的水蒸氣發(fā)生了液化
C.白霧的成分是水蒸氣D.白霧的成分是小冰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20.在圖中的○里填上適當?shù)碾姳矸柡拖鄳?yīng)的“+”、“-”接線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小明同學用10N的水平推力推著重為100N超市的購物車,在0.5min內(nèi)沿水平方向前進了15m.則小車的速度為0.5 m/s,在此過程中小明所做的功是150 J,功率為5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