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電爐絲通過導線接到電路里,電爐絲熱得發(fā)紅,而導線卻幾乎不發(fā)熱,是因為電爐絲的____比導線大得多,根據焦耳定律可知,在____相同時,電爐絲產生了更多的熱量。

電阻;電流與通電時間.

解析試題分析:由焦耳定律知道,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導體電阻大小和通電時間成正比。電爐絲和連接的導線串聯(lián)在電路中所以通過的電流相等,通電時間是相同的,而電爐絲的電阻比導線的電阻大,所以電爐絲產生了更多的熱量,從而出現(xiàn)電爐絲熱得發(fā)紅,而與電爐絲相連的導線卻不怎么發(fā)熱的現(xiàn)象.
考點:焦耳定律的應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在“測定鹽水的密度”實驗中,實驗原理是________,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在“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時,使用了圖16(a)所示的裝置,該裝叫做________;將它的金屬盒分別放入鹽水中的不同位置處,實驗現(xiàn)象如圖16(b)、(c)和(d)所示,則實驗探究的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電暖器接入電路時與其他家用電器的連接方式是       (選填“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將一個“220V 600W”的電暖器接入電路中,正常工作5 h,電暖器消耗電能       kW·h.如圖所示的甲、乙兩個電路中,是模擬家庭電路,開關閉合后電線燃燒起來。分析產生現(xiàn)象的原因:
(1)甲電路中電線燃燒起來的原因是       使電路中電流過大;
(2)乙電路中電線燃燒起來的原因是       使電路中電流過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均標有“220V 60W”的白熾燈、電風扇、電熱器并聯(lián)在照明電路中,相同時間內電流做功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相同時間內產生熱量按多到少的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下表是部分用電器的電流值,電器1、電器2、電器3可能是臺燈、計算器或電飯煲.則臺燈應該是電器      ;電飯煲工作利用了電流的      效應;給手機充電,是把電能轉化為      .

電器1
電器2
電器3
手機充電器
100μA
0.2A
3A
120m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某物理小組設計了一個多檔電熱器,該電熱器有兩根電阻絲R1和R2。如果只將電阻絲R1接入電路中,在10分鐘內產生的熱量為Q;如果只將電阻絲R2接入電路中,在5分鐘內產生的熱量為Q,如果將電阻絲R1、R2串聯(lián)起來接入電路中,在t1時間內產生的熱量為Q;如果將電阻絲R1、R2并聯(lián)起來接入電路中,在t2間內產生的熱量為Q;設電路兩端的電壓不變,則t1與t2之比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小明家新安裝了一臺電熱水器,其銘牌如右表。若自來水的溫度是20℃,充滿水后,小明將調溫開關調到如圖所示的位置。接通電源,加熱指示燈亮;1h20min后達到設定溫度時,加熱指示燈熄滅。請你幫助小明回答下列問題:

(1)電熱水器正常工作時,通過它的電流多大?此時它的電阻多大?
(2) 加熱指示燈從亮到滅的過程中,熱水器中的水一共吸收多少熱量?
(3)小明認為水吸收的熱量是由電能提供的,于是他結合熱水器銘牌的相關數(shù)據計算出從接通電源到指示燈熄滅需要的時間,明顯小于1h20min ,為什么實際加熱時間要長呢?請你幫助小明簡單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3分)現(xiàn)用如圖所示的器材來探究通電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阻的關系:

(1)將A、B兩燒瓶的錳銅合金絲和鎳鉻合金絲串聯(lián)接入電路,其目的是控制          相等。
(2)隨著時間增加,兩瓶中煤油溫度都逐漸上升,說明通電導體產生的熱量與              有關。
(3)已知鎳鉻合金絲比錳銅合金絲的電阻大,通電一段時間后,燒瓶     中的煤油溫度上升快(填A或B)。由此,小明得出結論:在其它條件相同時,電阻越大,導體產生的熱量越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電磁鐵的左下方有一鐵塊,在彈簧測力計作用下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當鐵塊從電磁鐵的左下方運動到正下方過程中,同時滑片逐漸向上滑動,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電磁鐵的磁性逐漸增強
B.電磁鐵的磁性逐漸減弱
C.鐵塊對地面的壓強逐漸減小
D.鐵塊對地面的壓強逐漸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