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圖所示,物體A重50N,物體B重48N,物體A在物體B的作用下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如果在物體A上加一個水平向左的力,拉動物體A,使物體B以0.2m/s的速度勻速上升.(已知動滑輪重12N,繩重以及繩與滑輪之間的摩擦不計)則此時拉力F是40N,3s內(nèi)拉力F所做功的功率是24W.

分析 (1)物體A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到向右的拉力與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由圖滑輪組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shù)n=3,已知物體B重,動滑輪重,可求出繩子的拉力,即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
(2)物體A上加一個水平向左的力F拉動A時,有繩子的拉力和摩擦力可求出拉力F的大小,再已知速度根據(jù)P=Fv求出功率.

解答 解:
繩重以及繩與滑輪之間的摩擦不計,由圖承擔物重的繩子股數(shù)n=3,
物體A受到向右的拉力:F=$\frac{1}{3}$(GB+G)=$\frac{1}{3}$×(48N+12N)=20N,
因為物體A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到向右的拉力與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則f=F=20N;
如果在物體A上加一個水平向左的力,拉動物體A,使物體B以0.2m/s的速度勻速上升時,A受到的向左的拉力與繩子對A拉力和摩擦力平衡,
則拉力F′=F+f=20N+20N=40N.
拉動物體A的速度:vA=3vB=3×0.2m/s=0.6m/s,
所以向左的拉力的功率大小為:
P=F′vA=40N×0.6m/s=24W.
故答案為:40;24W.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繩子自由端拉力和功率的計算,用好不計繩重和摩擦時F=$\frac{1}{n}$(G+G),解題的關鍵是正確對A進行受力分析,根據(jù)物體A向右勻速運動時求出A受到的摩擦力的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3.磁體周圍存在磁場,磁場的強弱用磁感應強度描述,用符號B表示,單位是特斯拉,符號是T,我們可以用磁感線的疏密程度形象地表示磁感應強度的大小,磁感應強度大的地方,磁感線密,磁感應強度小的地方,磁感線疏,磁感應強度的大小和方向處處相同的磁場叫做勻強磁場.如圖所示為條形磁體外部的磁感線分布示意圖,則a、b兩點磁感應強度較大的是a點,條形磁體外部的磁場不是(填“是”或“不是”)勻強磁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在圖甲中,石料在鋼繩拉力的作用下從水面上方以恒定的速度下降,直至全部沒入水中.圖乙是鋼繩拉力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若不計水的阻力,則該石料的重力是1400N,石料所受的浮力為500N,該石料的密度為2.8×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如圖所示的家庭電路中,有兩個器件連接錯誤,它們是(  )
A.閘刀開關和帶開關的燈泡B.帶開關的燈泡和帶熔絲的二孔插座
C.帶開關的燈泡和三孔插座D.閘刀開關和三孔插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珍愛生命、注意安全”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具有的意識.關于安全用電,以下做法正確的是(  )
A.用濕布擦拭正在工作的臺燈
B.在高壓線附近放風箏
C.發(fā)現(xiàn)有人觸電時,應先切斷電源,再把人拉開
D.燈頭、插座、開關等的帶電部分可以外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兩臺機器總功之比為3:2,時間之比為3:4,則功率之比為2:1,若它們完成相同的功,所用時間之比為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起重機在2min內(nèi)把重為30000N的物體提升25m高,再用2min使物體在水平方向平移30m,求:
(1)起重機吊物體的鋼絲繩所做的功是多少?
(2)它的功率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有一足夠大的水池,在其水平池底豎直放置一段圓木.圓木可近似看作一個圓柱體,底面積0.8m2,高5m,密度0.7×103kg/m3.(g=10N/kg)
(1)未向水池內(nèi)注水時,圓木對池底的壓力和壓強分別為多大?
(2)向水池內(nèi)緩慢注水,在水位到達1m時圓木受到水的浮力和圓木對池底的壓力分別為多大?
(3)當向水池內(nèi)注水深度達到4m時,圓木受到的浮力又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3.如圖所示,斜面與水平面在M點通過小圓弧相連,彈簧左端固定,原長時右端在N點,小物塊從斜面上P點由靜止滑下,與彈簧碰撞后又返回到P點,則( 。
A.小物塊從P向M運動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
B.小物塊從P向M運動過程中,機械能減少
C.小物塊從P向M運動過程中,機械能不變
D.彈簧被壓縮到最短時,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