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有一句成語叫“余音繞梁不絕于耳”,據(jù)說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里有一口古鐘,經(jīng)撞擊后發(fā)出的聲音不僅洪亮渾厚,而且停止撞擊后還良久不絕.于是有人得出結論:物體停止振動仍然能夠發(fā)聲.請你說說你的看法和理由.

分析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

解答 解:該結論是錯誤的;古鐘振動產(chǎn)生聲音,當停止撞擊古鐘后,古鐘仍然在振動,所以人能聽到聲音.

點評 本題考查了聲音的產(chǎn)生、傳播的知識,屬于聲學基礎的考查,比較簡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如圖所示,物塊的長度是1.60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下列幾種估測最符合實際情況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約為5m/sB.教室門的高度約為4m
C.人體感覺最舒適的水溫約為40℃D.正常人脈搏的跳動是每秒100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3.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人說話時是由于聲帶振動發(fā)聲.15℃的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2)冬天北方農(nóng)村的菜窖里放幾桶水,菜就不易凍壞.這是因為水凝固時會放出(填“吸收”或“放出”)熱量,因此可使窖內溫度不致太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小明在學了聲現(xiàn)象的知識后做了如下總結,其中錯誤的是( 。
A.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總比在液體中快
B.超聲和次聲不是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
C.音調高的聲音響度比音調低的聲音響度大
D.人們常用音色來辨別發(fā)聲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0.小明家新安裝了一臺太陽能熱水器,加水后,利用太陽能加熱.小明調查該地區(qū)(晴天)平均每平方米的面積上,每小時接收的太陽能約為1.4×106J. 若一熱水器接受太陽能的有效面積為1.5m2,每天日照時間按8h計算,那么:
(1)它一天中接收的太陽能約為多少?
(2)若這些太陽能有60%被熱水器中的水吸收,則可使100kg的水溫度升高多少?[c=4.2×103J/(kg•℃)]
(3)若該熱水器一天中接收的太陽能,由燃燒煤氣(熱值q=4.2×107J/kg)來獲得,則需要完全燃燒多少千克煤氣?
(4)請你:說出提倡開發(fā)利用太陽能的主要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7.某家用燃氣灶,所用的燃氣熱值是q=4×107J/kg,現(xiàn)用它加熱2kg的水,設燃氣能完全燃燒.求:
(1)將水從20℃加熱至70℃,水吸收的熱量;
(2)若燃氣灶熱效率是30%,在這過程中所消耗的燃氣質量;
(3)實際使用時,所需燃氣的質量比上述計算值是偏大還是偏。浚ㄋ谋葻崛菔莄=4.2×103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4.某小組同學在探究影響容器底部受到液體壓強的部分因素時,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使用可塑性較好的兩端開口的各種塑料軟管作為容器進行探究,實驗選用了(a)、(b)、(c)、(d)四種軟管,先將塑料軟管的一端用相同的乳膠橡皮膜覆蓋住,再將適量的水分別倒入各軟管內,根據(jù)圖中所示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現(xiàn)象,我們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
(1)該小組同學是根據(jù)橡皮膜形變程度的事實來判斷容器底部受到液體壓強大小的;
(2)分析比較圖(a)和(b)可得出初步結論:同種液體,深度越深,液體對容器底部壓強越大;
(3)分析比較圖中(b)、(c)、(d)三圖,可以說明液體的壓強與容器形狀和液體質量無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5.小華在“探究小燈泡的亮度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所用電源電壓恒為3V,小燈泡上標有“2.5V”字樣.

物理量
次數(shù)
電壓
U/V
電流
I/A
實際電功率
P/W
小燈泡
亮度
10.50.120.06不亮
21.50.200.30偏亮
32.50.30正常
42.80.320.90更亮
(1)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圖中的實物電路連接完整.
(2)閉合開關后,發(fā)現(xiàn)燈泡不亮,電流表無示數(shù),電壓表有示數(shù),接近電源電壓,若電路中僅有一處故障,這個故障可能是:燈泡斷路
(3)排除故障后繼續(xù)實驗,小華進行了4次測量,并將有關數(shù)據(jù)及現(xiàn)象記錄在表格中.在第1次實驗中 小燈泡不亮的原因是:燈的實際功率太小
(4)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為0.75W.實驗的出的結論是:小燈泡的實際功率越大,燈泡越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