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如圖,電源電壓恒為8V,電壓表量程為0~3V,滑動變阻器的規(guī)格為“20Ω1A”,燈泡標有“6V  3W”字樣.若閉合開關,兩電表示數(shù)均不超過所選量程,燈泡兩端的電壓不超過額定值,不考慮燈絲電阻變化,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電流表的量程應選0~0.6 A
B.電壓表示數(shù)的變化范圍0~3 V
C.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變化范圍4Ω~7.2Ω
D.滑動變阻器的最大功率為1 W

分析 由電路圖可知,燈泡與滑動變阻器串聯(lián),電壓表測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
(1)燈泡正常發(fā)光時的電壓和額定電壓相等,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的電壓特點求出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3V時燈泡兩端的電壓,確定燈泡是否可以正常發(fā)光;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的電流特點可知電路中的最大電流為燈泡額的電流和滑動變阻器允許通過最大電流中較小的一個,然后確定電流表的量程,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的電流特點和歐姆定律求出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最小阻值;
(2)當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3V時,電路中的電流最小,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電阻最大,利用歐姆定律求出燈泡的電阻,利用串聯(lián)電路的電壓特點求出燈泡兩端的電壓,利用歐姆定律求出電路中的電流,利用歐姆定律求出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最大阻值即可得出滑動變阻器阻值變化的范圍;
(3)根據(jù)電阻的串聯(lián)和歐姆定律表示出電路中的電流,根據(jù)P=I2R表示出滑動變阻器消耗的電功率,然后根據(jù)數(shù)學變形得出滑動變阻器消耗功率最大時的理論值,然后判斷出滑動變阻器電功率與接入電路中電阻的關系,從而確定滑動變阻器消耗功率最大時的阻值,然后根據(jù)P=UI取出滑動變阻器消耗的最大功率.

解答 解:由電路圖可知,燈泡與滑動變阻器串聯(lián),電壓表測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
(1)燈泡正常發(fā)光時的電壓為6V,功率為3W,
因串聯(lián)電路中總電壓等于各分電壓之和,
所以,燈泡正常發(fā)光時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
U=U-UL=8V-6V=2V,
因2V<3V,沒有超出電壓表的量程,
所以,燈泡兩端的電壓可以達到6V,電壓表示數(shù)的變化范圍2V~3V,故B錯誤;
因串聯(lián)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等,
所以,根據(jù)P=UI可得,燈泡正常發(fā)光時電路中的電流:
I=IL=$\frac{{P}_{L}}{{U}_{L}}$=$\frac{3W}{6W}$=0.5A,
因滑動變阻器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為1A,
所以,電路中的最大電流I=0.5A,則電流表的量程為0~0.6A,故A正確;
此時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最小,最小為:
R滑小=$\frac{{U}_{滑}}{{I}_{大}}$=$\frac{2V}{0.5A}$=4Ω;
(2)當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3V時,電路中的電流最小,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電阻最大,
燈泡的電阻:
RL=$\frac{{U}_{L}}{{I}_{L}}$=$\frac{6V}{0.5A}$=12Ω,
燈泡兩端的電壓:
UL′=U-U滑大=8V-3V=5V,
電路中的最小電流:
I=$\frac{{U}_{L}′}{{R}_{L}}$=$\frac{5V}{12Ω}$=$\frac{5}{12}$A,
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最大阻值:
R滑大=$\frac{{U}_{滑大}}{{I}_{小}}$=$\frac{3V}{\frac{5}{12}A}$=7.2Ω,
所以,滑動變阻器阻值變化的范圍是4Ω~7.2Ω,故C正確;
(3)因串聯(lián)電路中總電阻等于各分電阻之和,
所以,電路中的電流:
I=$\frac{U}{{R}_{L}+{R}_{滑}}$,
滑動變阻器消耗的電功率:
P=I2R=($\frac{U}{{R}_{L}+{R}_{滑}}$)2R
=$\frac{{U}^{2}}{\frac{({R}_{L}+{R}_{滑})^{2}}{{R}_{滑}}}$=$\frac{{U}^{2}}{\frac{{{R}_{L}}^{2}+2{R}_{L}{R}_{滑}+{{R}_{滑}}^{2}}{{R}_{滑}}}$=$\frac{{U}^{2}}{\frac{{{R}_{L}}^{2}-2{R}_{L}{R}_{滑}+{{R}_{滑}}^{2}+4{R}_{L}{R}_{滑}}{{R}_{滑}}}$
=$\frac{{U}^{2}}{\frac{({R}_{L}-{R}_{滑})^{2}}{{R}_{滑}}+4{R}_{L}}$,
由此可知,當R=RL=12Ω時,滑動變阻器消耗的功率才能達到最大,
而滑動變阻器阻值變化的范圍是4Ω~7.2Ω,且0~12Ω之間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隨阻值的增大而增大,
則R=7.2Ω時,滑動變阻器消耗的電功率最大,
所以,滑動變阻器消耗的最大功率:
P滑大=U滑大I=3V×$\frac{5}{12}$A=1.25W,故D錯誤.
故選AC.

點評 本題考查了串聯(lián)電路的特點和歐姆定律、電功率公式的靈活應用,關鍵是根據(jù)燈泡的額定電流確定電路中的最大電流和電壓表的最大示數(shù)確定電路中的最小電流,難點是滑動變阻器消耗電功率最大時阻值的確定.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某跳傘員跳傘時看到身旁的直升飛機正在上升,則直升飛機相對于地面上的人來講是( 。
A.上升B.靜止C.下降D.都有可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20.如圖是小明制作的一只模擬調光燈.電源電壓為3V,小燈泡額定電壓為2.5V.閉合開關,回形針在鉛筆芯最右端時,燈泡兩端的電壓為0.6V,流過燈泡的電流為0.1A;向左慢慢移動回形針使小燈泡正常發(fā)光,此時鉛筆芯的功率是0.15W,求:
(1)回形針在最右端時小燈泡的功率?
(2)小燈泡正常發(fā)光時,鉛筆芯5min內(nèi)消耗的電能?
(3)小燈泡正常發(fā)光時的電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歷史上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有力地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歷史上最早準確測出大氣壓數(shù)值的實驗是托里拆利實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4.小明利用最大刻度值標有2.5mL的一次性注射器等器材,對大氣壓的值進行測量.
(1)他的實驗步驟是:
a.先讓注射器吸入少量水,然后將活塞推至注射器底端,當注射器的小孔充滿水后,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目的是排盡注射器內(nèi)的空氣.
b.用細繩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頸部,使繩的另一端與彈簧測力計的掛鉤相連,然后向右慢慢地拉動注射器筒,如圖所示,當注射器中的活塞剛拉動時,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7.5N.
c.測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長度為5cm.
d.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算出大氣壓的值.
(2)實驗所用的器材為:注射器、彈簧測力計、細繩、橡皮帽、水和刻度尺.
(3)根據(jù)所測數(shù)據(jù)可求出大氣壓為1.5×105Pa.
(4)小明發(fā)現(xiàn),同學們在做此實驗時測得的大氣壓值誤差較大,對此小明與同學找出了下列可能的原因:①橡皮帽封住的注射器小孔中有殘余氣體;②活塞與注射器筒壁間有摩擦;③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沒有讀準;④活塞與注射器筒壁不完全密封.
上述原因一定會使測量值小于真實值的是B.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小紅發(fā)現(xiàn)上述四個原因中肯定有一個原因會造成所測大氣壓值偏大,經(jīng)過小組討論后認為只要增加一個步驟并適當處理數(shù)據(jù)就可以減小此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此步驟是取下封住注射器小孔的橡皮帽,再次水平向右慢慢勻速拉動注射器筒,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4.在圖甲所示的電路中,已知電源為電壓可調的直流學生電源,R0是定值電阻,燈泡L1的額定電壓為12V,且阻值不變,圖乙是燈泡L2的U-I圖象.

(1)當開關S接a時,電壓表示數(shù)為1.5V,電流表示數(shù)為0.25A,求R0的阻值;
(2)當開關S接a時,調節(jié)電源電壓,使燈泡L1正常發(fā)光,此時L1消耗的功率為6W,求R0的實際功率;
(3)開關S接b時,調節(jié)電源電壓,使燈泡L1正常發(fā)光,在一段時間內(nèi)L2消耗300J的電能,求電路閉合了多少分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有甲、乙兩個發(fā)聲體,第一次由甲發(fā)聲體單獨發(fā)聲,由儀器測得為62dB;第二次由乙發(fā)聲體單獨發(fā)聲,由固定在同一地方的儀器測得為45dB.下面幾個判斷中正確的是( 。
A.甲發(fā)聲體距離儀器一定遠B.乙發(fā)聲體距離儀器一定遠
C.甲發(fā)聲體距離儀器可能近D.以上三種分析都不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根據(jù)光的反射定律,畫出圖中光線AO 經(jīng)平面鏡反射后的反射光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小明同學幾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車上學,善于觀察的他發(fā)現(xiàn),無論盛夏還是嚴冬,在裝有空調的公交車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滴附著在上面.冬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內(nèi)表面.(選填“內(nèi)表面”或“外表面”)且物態(tài)變化過程中是放熱.(選填“吸”或“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