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如圖,請作出拔釘子時所用最小力F的示意圖和它的動力臂L.

分析 由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可知,當(dāng)動力臂最大時,動力最小,即最省力.連接支點和力的作用點A即是最大動力臂,當(dāng)作用力與之垂直時,作用力最小.

解答 解:由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可知,在阻力跟阻力臂的乘積一定時,動力臂越長,動力越;圖中支點在O點,因此OA作為動力臂最長,動力最小,由圖知動力的方向應(yīng)該向右上,如下圖所示:

點評 杠桿中的最小動力,可以按照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①確定杠桿中的支點和動力作用點的位置;
②連接支點與動力作用點,得到最長的線段;
③經(jīng)過動力作用點做出與該線段垂直的直線;
④根據(jù)杠桿平衡原理,確定出使杠桿平衡的動力方向.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夏天干燥的天氣里用塑料梳子梳頭發(fā),頭發(fā)往往會隨梳子飄起,為什么?且頭發(fā)越梳越蓬松又是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6.天然氣是一種清潔能源.小明家煮飯、燒水使用的是管道天然氣,己知天然氣的熱值為8.4×107J/m3,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有50%被有效利用.現(xiàn)將質(zhì)量為4kg、初溫為25℃的水加熱到100℃[C=4.2×103J/(kg•℃)],則:
(1)水吸收了多少焦耳的熱量?
(2)需要完全燃燒多少立方米的天然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1)如圖甲所示,用大小為2N的拉力將重為3N的物體豎直向上勻速提升10cm,則此動滑輪的實質(zhì)是一個省力杠桿,滑輪對物體做的有用功為0.3J,動滑輪的機械效率為75%.
(2)如圖乙所示,拉力F的功率為3.6W,物體A以0.1m/s的是速度沿水平地面向左勻速運動,不計滑輪處摩擦,滑輪重和繩重,則拉力F為12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某同學(xué)用50N的力推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重為200N課桌,沒有推動,則課桌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為50N;該同學(xué)改用100N的力推動課桌,使課桌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課桌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為100N;若該同學(xué)繼續(xù)增大推力,以150N的力推課桌,則課桌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合力大小為5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關(guān)于重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只有跟地面接觸的物體,才受重力的作用
B.只有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才受重力的作用
C.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不受重力的作用
D.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重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長為40m的直杠桿,支點離右端10cm,左端掛20N的重物,在右端應(yīng)掛60N的重物杠桿才能平衡.如果兩端各加10N的重物,則杠桿右端向上抬起,若要杠桿恢復(fù)平衡,支點應(yīng)向左端移動2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下列圖中所示的工具,屬于等臂杠桿的是( 。
A.
起子
B.
天平
C.
鉗子
D.
鑷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閱讀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汽車安全帶
汽車安全帶是用于保護駕乘人員安全的裝置,如圖甲.
安全帶結(jié)構(gòu)一般由軟帶、等部分組成.汽車正常行駛時,卷帶裝置中的卷收器借助彈簧,如圖乙,使軟帶隨身體的移動而自由伸縮且不會松弛.當(dāng)緊急制動、碰撞或車輛行駛狀態(tài)急劇變化時,安全帶能在人尚未移動時拉緊軟帶,將乘員緊緊地綁在座椅上,待沖擊力峰值過去時,適當(dāng)放松安全帶,避免因拉力過大造成二次傷害,同時卷收器內(nèi)的敏感元件將驅(qū)動鎖止機構(gòu)鎖住卷軸,使軟帶固定在某一個位置上,有效保護乘員的安全.

(1)當(dāng)緊急制動、碰撞或車輛行駛狀態(tài)急劇變化時,系上安全帶可以有效防止駕乘人員由于慣性而造成傷害.這時人和車具有的動能也急劇變化.
(2)將安全帶拉伸,卷收器彈簧的彈性勢能將變大(變大/變小/不變)
(3)發(fā)生碰撞時,安全帶對人的拉力隨時間變化的圖象是圖丙中的B.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
A.汽車突然拐彎時,安全帶能自由伸縮
B.汽車突然啟動時,安全帶能對人起到保護作用
C.為了安全,安全帶要盡可能系得松一些
D.用手快速拉安全帶,安全帶不能被拉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