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農(nóng)村建設(shè)中,小張要將一批建材運到6m高的三樓施工處,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花費一分鐘的時間,把質(zhì)量為50kg的沙子運到了三樓,已知裝沙桶的質(zhì)量8kg,動滑輪的質(zhì)量為2kg,小張勻速拉繩子的力為350N(g取10N/kg)求:
(1)小張所做的有用功.
(2)小張所做的總功.
(3)小張這次使用滑輪組做功的機械效率.
(4)小張做功的功率.
分析:(1)先根據(jù)G=mg求出沙子的重力,然后根據(jù)W=Gh求出有用功;
(2)已知拉力和提升物體繩子的條數(shù),直接根據(jù)W=Fs求出總功;
(3)根據(jù)η=
W
W
即可求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4)根據(jù)P=
W
t
即可求出功率.
解答:解:(1)沙子的重力:G=mg=50kg×10N/kg=500N,
小張所做的有用功:W=Gh=500N×6m=3000J;
(2)W=Fs=F×2h=350N×2×6m=4200J;
(3)滑輪組做功的機械效率:η=
W
W
×100%=
3000J
4200J
×100%≈71.4%;
(4)小張做功的功率:P=
W
t
=
4200J
60s
=70W.
答:(1)小張所做的有用功為3000J.
(2)小張所做的總功為4200J.
(3)小張這次使用滑輪組做功的機械效率為71.4%.
(4)小張做功的功率為70W.
點評:本題考查了使用滑輪組時有用功、總功、機械效率以及功率的計算,屬于公式的直接應用,比較簡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短文,完成3-6題(每題4分)
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適得其所”
●馮驥才
瑞典人欲買安徽古民居“翠屏居”,被相關(guān)文物部門緊急叫停。這件事引起不小的爭論,備受國人漠視的中華文化遺存放在哪里才好?是放在原處還是漂洋過海?
  洋人弄走中國的古物,真的只是為了熱愛中華文明嗎?為了表達“愛心”嗎?難道放在國外就真的安全——如上天堂了嗎?德國探險家范萊考克從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割取下來放在柏林的精美絕倫的二十八幅壁畫,不是在二戰(zhàn)中全部毀于一場轟炸了嗎?能說早知巴米揚大佛被炸毀就不如搬到大都會博物館去嗎?那里的溫度和濕度不是調(diào)得極好,還有紅外線監(jiān)控嗎?
  任何遺存的首要價值都是見證的價值。它不是孤立的。它是那塊土地的文化生命與歷史的物證。如果它具有那塊土地的代表與象征的意義——比如“翠屏居”這樣的“典型的皖南古民居”,更是不可移動的。世界上有哪個文明古國用出賣自己的文明的方式來保護文明?如果有,一定是還沒有文明的自覺,一定還看不到這些遺存的文化內(nèi)涵與文化價值,才會拿它們當作物產(chǎn)一樣去換取保障生存的金錢。從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西方的殖民者正是在這個現(xiàn)代文明的落差上,從一些古老而蒙昧的土地上,搬走他們祖先留下的長久湮埋在荒蕪中的遺存。
  我國歷史悠遠,民族眾多,地域多樣,各地民居極具個性。而這些物質(zhì)性的古民居遺存又是極其豐富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存的載體。倘若物質(zhì)載體不存,非物質(zhì)遺產(chǎn)“毛將焉附”?然而在劇烈的社會變化中,城市的歷史民居大多已經(jīng)蕩然殆盡,鄉(xiāng)村古民居又面臨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的沖擊。正在我們?yōu)猷l(xiāng)村古民居何去何從焦灼地思謀出路之時,像“翠屏居”這種負面的自我輕薄文化事件冒出來,自然就必須緊急剎車,亮出紅牌。
  “翠屏居”事件很像一百年前敦煌的藏經(jīng)洞事件。它說明我們雖然有悠久的文明,也有久遠的蒙昧。這張紅牌是一個文明自覺的信號。我為叫停的這些部門和這些人叫好。
  然而,接下來必須思考的是被掛上“文保單位”而禁止出售的“翠屏居”誰來管?類似的古民居都做過普查和認定嗎?
  我們在“翠屏居”事件的跟蹤調(diào)查中得知,這座古宅由于這個事件出了名,現(xiàn)在被一家經(jīng)營茶葉的公司以每年6000元租用了。據(jù)說這家公司有意把這里辦成皖南茶文化館,倘能如是,當為幸事。但更多的遍及中華大地的“翠屏居”們呢?它們絕不會有“翠屏居”這樣的好運。如今各地的古民居大多未經(jīng)普查與定性,在保護責任方面沒有歸屬。反正絕大多數(shù)房主對其古屋古宅是沒有保護意識的。如有人知道應當保護,也是既無辦法,又無財力。連北京已經(jīng)定為保護范圍的四合院都扔在那里,沒人過問。難道它真像主張外賣的人所說:寧肯讓它爛掉也不放手?問題不是又回到這一話題所爭論的原點上?
  在國人尚未有普遍的文化保護的自覺之時,該怎么辦?此刻我又想起了阮儀三先生。如果沒有他切實的努力,江南六鎮(zhèn)今何在?可是一個或幾個阮儀三,救得了成百上千個奄奄一息的古村落嗎?由此想到曾經(jīng)在一次文化界的會議上說:我們在伏案研究民間口頭文學,可是民間口頭文學早已經(jīng)沒人再說了,馬上就要從人間不知不覺地蒸發(fā)掉了。我說:請諸位先離開我們的書齋到田野里去吧,先去把那些殘存在記憶中的“最后的口頭文學”記錄下來吧!我們沒時間清談妙論,侃侃而談,我們應該去到文化遺產(chǎn)的重災區(qū)里,切切實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選自2006年11月27日《文匯報》,有刪改)
3.作者反對古民居類歷史遺存“漂洋過海”,列出作者反對的理由。
4.分析本文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
5.對于如何保護文化遺存,你有什么建議呢?試寫出兩條。
6.文章結(jié)尾引述了作者自己的一次發(fā)言的內(nèi)容,想要說明什么問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