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3.如圖所示,甲、乙兩個彈簧測力計放在水平面上并相互鉤在一起,用水平拉力F1和F2分別拉開,F1=F2=5N,兩彈簧測力計靜止時,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甲對乙的拉力和乙對甲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
B.甲受力平衡,乙對甲的拉力是5 N,甲的示數是5 N
C.乙受力平衡,甲對乙的拉力是5 N,乙的示數是10 N
D.甲和乙受到的合力均為零,示數均為零

分析 (1)彈簧測力計使用時總是在平衡狀態(tài)下使用的,即彈簧測力計在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下工作的,此時彈簧測力計受到一對平衡力的作用.
(2)一對相互作用力的特點是: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一對相互作用力與一對平衡力的不同是:平衡力是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解答 解:A、甲對乙的拉力和乙對甲的拉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是一對相互作用力,不是一對平衡力,故A錯誤;
B、甲乙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故甲受力平衡,乙對甲的拉力是5N,甲的示數也是5N,故B正確;
C、甲乙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故乙受力平衡,甲對乙的拉力是5N,乙的示數也應該是5N,而不是10N,故C錯誤;
D、甲乙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所以甲和乙受到的合力均為零,但示數均為5N,而不是零,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 此題根據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分析,要學會用二力平衡的知識來分析彈簧測力計.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作用在一個物體上;與相互作用力的不同之處是作用在不同物體上;會利用相互作用力判斷力的大小關系.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6.(1)圖1是用螺絲刀撬圖釘的示意圖,畫出動力F1的力臂l1和阻力F2的示意圖;
(2)在圖2中畫出被拋在空中的小球所受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
(3)圖3中的滑輪提起300N的重物,拉力為100N,忽略動滑輪的重力和摩擦力,請你畫出繩子的繞線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小明同學對串聯(lián)電路電壓規(guī)律進行了探究.

(1)在連接電路時,開關必須斷開.
(2)如圖甲所示,閉合開關后,發(fā)現電壓表示數為零,則小燈泡的故障可能是L1短路或者L2斷路.
(3)如圖乙所示,小明用電壓表測出L1兩端的電壓為2.5V.
(4)如表所示,方法改進后,測出AB、BC、AC間的電壓記錄在下面表格中,小明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串聯(lián)電路的總電壓等于各個用電器兩端電壓之和.其表達關系式:UAC=UAB+UBC
(5)此實驗在設計方案上存在的不足之處是一次實驗具有偶然性.小明應該要改進的方法是更換規(guī)格不同的燈泡進行多次實驗.
UAB/UBC/UAC/
2.41.43.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每當看到電視中出現演員被倒塌的房屋砸中,小明都為演員捏一把汗,他想測出道具磚的密度.現有以下器材:道具磚樣品、一個量筒、一塊體積為V0的小鐵塊、一根細針、一段細線和足夠的水.(道具磚不吸水,質地較軟且密度小于水;水的密度為ρ
請你利用上述器材幫助小明同學設計出測量道具磚密度的實驗方案.
要求:(1)從以上器材中選擇器材:
(2)寫出主要實驗步驟:
(3)用所測出的物理量寫出道具磚密度的表達式.(用測量量和已知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通過摩擦的方法可產生電荷
B.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
C.分子是微觀世界中的最小微粒
D.組成物質的分子都是完全固定不動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如圖所示,利用輕質滑輪組勻速拉動水平地面上重為300N的物體,拉力F的大小為30N.若物體和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大小為45N,則A處的拉力大小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分別為( 。
A.45N   50%B.45N   75%C.60N   50%D.60N   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如圖,容器中A點的水的壓強是2500Pa;B點的水的壓強為3000Pa,C點的水的壓強為500P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作圖題

12.如圖所示,用細繩懸掛的重50N的物體靜止在空中,請畫出它所受重力G和 拉力F的示意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3.一密度p=0.75×103 k/m3的物塊漂浮在水面靜止時,露出水面的體積為V1=12cm3,該物塊的體積為48cm3:將露出部分截去后,剩余部分再次漂浮在水面,此時露出水面的體積V2=9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