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如圖所示電路,電源兩端電壓保持不變.閉合開關S,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動時,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電壓表V1示數(shù)和電流表A示數(shù)的比值變小
B.電壓表V2示數(shù)和電流表A示數(shù)的比值變小
C.電壓表V1示數(shù)變化量和電流表A示數(shù)變化量的比值$\frac{{△{U_1}}}{△I}$不變
D.電壓表V2示數(shù)變化量和電流表A示數(shù)變化量的比值$\frac{{△{U_2}}}{△I}$變大

分析 分析電路的連接及各電表測量的量.
(1)根據(jù)歐姆定律結(jié)合電阻的串聯(lián)規(guī)律分析;
(2)對串聯(lián)電路中的定值電阻而言,在電路中的電流變化時,根據(jù)歐姆定律,寫出定值電阻的表達式,根據(jù)分比定理,可得出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變化量與電流的變化量之比等于定值電阻大。

解答 解:
(1)由電路圖可知,R1、R2與變阻器串聯(lián),電壓表V1測R1與變阻器的電壓,V2測R1、R2的電壓,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
閉合開關S,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動時,變阻器連入電路中的電阻變大;
由歐姆定律可知,電壓表V1示數(shù)和電流表A示數(shù)的比值=R1與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之和,根據(jù)電阻的串聯(lián)規(guī)律可知,R1與變阻器連入電路中的電阻之和變大,則該比值變大,故A錯誤;
電壓表V2示數(shù)和電流表A示數(shù)的比值,即R1、R2的電阻之和,則該比值保持不變,故B錯誤;
(2)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電壓的規(guī)律,各部分電壓之和等于電源電壓保持不變,故電壓表V1示數(shù)變化量等于R2的電壓變化量;則電壓表V1示數(shù)變化量和電流表A示數(shù)變化量的比值,即為R2的電壓變化量和電流表A示數(shù)變化量的比值,
由I=$\frac{U}{R}$可得,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動時,前后兩次電阻R2的表達式:
R2=$\frac{{U}_{21}}{{I}_{21}}$=$\frac{{U}_{22}}{{I}_{22}}$,
由分比定理有:R2=$\frac{{U}_{21}{-U}_{22}}{{I}_{21}-{I}_{22}}$=$\frac{△{U}_{2}}{△{I}_{2}}$,
由串聯(lián)電路電流的特點,R2=$\frac{△{U}_{2}}{△{I}_{2}}$=$\frac{△{U}_{2}}{△I}$,
故電壓表V1示數(shù)變化量和電流表A示數(shù)變化量的比值$\frac{{△{U_1}}}{△I}$不變,C正確;
同理,電壓表V2示數(shù)變化量和電流表A示數(shù)變化量的比值即為R1、R2的電阻之和,故$\frac{{△{U_2}}}{△I}$不變,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串聯(lián)電路的規(guī)律及歐姆定律的運用,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知識在物理中的運用,難度較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以下實驗和實踐中都應用了水,說法錯誤的是( 。
A.甲是為了受熱均勻B.乙利用了水蒸發(fā)放熱
C.丙利用了水的比熱容大D.丁利用了水凝固放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在“測定動滑輪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小明用如圖所示的動滑輪提升鉤碼,改變鉤碼的數(shù)量,正確操作,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在“測定動滑輪機械效率“的實驗中,小明用如圖所示的動滑輪提升鉤碼,改變鉤碼的數(shù)量,正確操作,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
實驗序號鉤碼重/N鉤碼上升的高度h/cm拉力F/N繩端移動的距離
s/cm
1.020.000.740.00
2.020.001.240.00
3.020.001.740.00
(1)實驗時,用手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保持在動滑輪下的鉤碼緩緩上升.如果保持靜止,讀出測力計的示數(shù)F,則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將偏大(填“大”或“小”).
 (2)第①次實驗時測得動滑輪的機械效率為71.4%.
 (3)第②次實驗時,鉤碼上升的速度為0.05m/s,則拉力的做的功0.48J,功率為0.12W.
 (4)由表中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同一動滑輪,所提升物重增大,機械效率將增大(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5)如果用測量較大的動滑輪提升同一重物,它的機械效率將減。ā白兇蟆薄ⅰ皽p少”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如圖所示,用壓強計研究液體內(nèi)部壓強,若杯中液體密度分別為ρ1、ρ2,液體對容器底部壓強的大小分別為p1、p2,由圖可以知道ρ1<ρ2,p1<p2.(選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海水躍層也稱“躍變層“.它是海水中某水文要素在豎直方向上出現(xiàn)突變或不連續(xù)劇變的水層,表明上下層海水性質(zhì)不同,躍層的厚薄和距海面的深淺,隨海區(qū)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變化.如果海水躍層是上層密度大、下層密度小的狀態(tài),形成負密度梯度躍變層,被稱為”海中斷崖“.潛艇在水下航行中,如突遭海中斷崖,急劇掉向海底,稱為”掉深“,大多數(shù)常規(guī)潛艇的有效潛深為300m,潛艇不受控制的掉到安全潛深以下時,會被巨大的海水壓力破壞,造成失事.
      372潛艇一次遠航戰(zhàn)備巡邏,當時海區(qū)情況比較復雜,以前也碰見“掉深“的情況,但這次潛艇掉的又快又深,潛艇的主機艙管路發(fā)生破損,艇長王紅理瞬間條件反射式發(fā)出命令:”損管警報!向所有水柜供氣!“.不到10秒鐘,應急供氣閥門打開,所有水柜開始供氣;1分鐘內(nèi),上百個閥門關閉,數(shù)十種電氣設備關閉;2分鐘后,全艇各艙室封艙完畢.但”掉深“依然繼續(xù).3分鐘后,掉深終于停止,深度計開始緩慢回升.372潛艇闖過鬼門關,靠的是及時準備的命令,也靠著全艇幾十名官兵超水平的配合.資料顯示,372潛艇的水下排水量3076t,水下速度20節(jié),通氣管狀態(tài)下續(xù)航力7000海里/7節(jié),裝備”俱樂部-s“反艦導彈.
(1)372潛艇在海水中出現(xiàn)“掉深“的情況,是因為海水下層的密度變小,在”掉深“過程中潛艇受到海水的壓強變大(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2)在300m深度,372潛艇所受的浮力約為3.076×107N(g取10N/kg).“向所有的水柜供氣“的目的是減小潛艇的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5.小亮設計了一個多擋位電熱水器,其工作電路如圖所示,R1和R2是兩根電熱絲,改變觸電1、2、3、4間的連接方式可形成高溫、中溫(包含了兩個擋位)、低溫等四個不同擋位.觸點1、2相連時,熱水器的電流為2A.
(1)計算電熱絲R1的阻值.
(2)觸點1、2相連時,通電10min熱水器產(chǎn)生的熱量.
(3)若高溫擋的功率是990W,求低溫擋的功率(計算結(jié)果保留整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2.在“比較不同物質(zhì)吸熱能力”的實驗中,將甲、乙兩種不同的液體分別放入兩個相同的燒杯內(nèi),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同時加熱.記錄相關數(shù)據(jù),并繪制出如圖的圖象.(不計熱量損失) 
(1)實驗時,選用初溫和質(zhì)量均相等的甲、乙兩種液體.
(2)加熱10min,甲吸收的熱量等于(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吸收的熱量,
(3)由圖象可知甲液體的沸點是60℃,記錄數(shù)據(jù)時液體不能沸騰.
(4)乙液體的比熱容比甲液體比熱容的大(“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圖釘尖的面積是10-7m2,圖釘帽的面積是10-4m2,松木能承受的最大壓強是5×106Pa.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手指至少要用0.5N的力,圖釘尖才能進入松木
B.手指至少要用500N的力,圖釘尖才能進入松木
C.手指只需0.5N的力.就可將圖釘釘尖完全壓入松木中
D.手指只需500N的力,就可將圖釘釘尖完全壓入松木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20.為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某同學做了以下實驗(實驗過程中保持長木板水平固定).
第1次:把木塊平放在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如圖甲所示.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并記入表格中;
第2次:把木塊側(cè)放在長木板上,重復上述實驗操作,如圖乙所示;
第3次:把兩塊與第1次相同的木塊疊放在一起,平放在長木板上,重復上述實驗操作,如圖丙所示.
次數(shù)木塊對木板壓力/N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N滑動摩擦力/N
1104.04.0
2104.04.0
3208.08.0
(1)請把表格內(nèi)的數(shù)據(jù)填全.
(2)比較1、2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發(fā)現(xiàn)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無關.
(3)比較1、3兩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發(fā)現(xiàn)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的大小有關.
(4)以上三次實驗操作中均要求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勻速拉動木塊,根據(jù)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就可以知道木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是因為測力計的拉力與木塊所受的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