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時需要增大壓強,有時需要減小壓強.下列四圖中為了減小壓強的是( )
A.
冰鞋上裝有冰刀
B.
飛鏢的箭頭很尖
C.
載重車裝有許多車輪
D.
壓路機上的碾子質量很大
【答案】C
【解析】解:A、冰鞋上裝有冰刀,是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通過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不符合題意;
B、飛鏢的箭頭很尖,是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通過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不符合題意;
C、載重車裝有許多車輪,是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通過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符合題意;
D、壓路機上的碾子質量很大,是受力面積一定,通過增大壓力,增大壓強,不符合題意.
故選:C.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掌握減小壓強的方法.根據壓強的定義式p= 可知,要減小壓強有三種方法:一是當壓力一定時,需增加受力面積;二是當受力面積一定時,需減小壓力;三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同時減小壓力,增大受力面積.同理,增大壓強也有三種方法.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寧夏卷】小明游泳時發(fā)現,人在水中越往深處走就越覺得所受的浮力越大,由此他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浸入水中的深度有關或者與物體排開水的體積有關”,于是他找來一個金屬圓柱體、彈簧測力計、燒杯和水等器材進行了如圖所示的探究.
(1)分析圖中彈簧測力計示數的變化可知,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所受的浮力就 (選填“越大”或“越小”).
(2)小明繪制了彈簧測力計對金屬圓柱體的拉力和金屬圓柱體所受浮力隨浸入液體深度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
分析圖象可知:描述的是金屬圓柱體所受浮力的變化情況的圖象是 (選填“a”或“b”);該金屬圓柱體所受的重力為 N,當金屬塊完全浸沒水中后所受的浮力是 N,金屬塊浸沒水中后所受浮力大小與金屬塊所處的深度 (選填“有”或“無”)關.
(3)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上,請你再增加一個實驗步驟,用來研究浮力大小與液體密度的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物體A、B、面之間的接觸面均為粗糙平面.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A、B、C一起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A物體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作用
B.B物體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作用
C.C物體既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作用又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作用
D.A、B、C三個物體都受到水平方向的摩擦力作用,但方向不能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著名的“木桶理論”是指: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所以它又被稱為“短板效應”,那么決定木桶底部受到水的壓強可能達到的最大值的是( )
A. 木桶的底面積 B. 木桶的輕重
C. 最短的一塊木板 D. 最長的一塊木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水平桌面上放有甲、乙兩個盛水的容器.現把兩個形狀和體積都相同的物體分別放入兩容器中.當物體靜止時.兩容器中液面剛好相平.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兩物體受到的浮力相等
B.兩物體的質量相等
C.兩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強相等
D.乙容器中物體密度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1是甲、乙兩種液體內部的壓強與深度關系的圖象,設甲液體的密度為ρ甲 , 乙液體的密度為ρ乙 , 把同一木塊分別放入盛有 甲乙兩種液體的容器中時情形如圖2,則( )
A.(1)容器中盛的是甲液體
B.(1)容器中盛的是乙液體
C.木塊在(1)中受到的浮力大
D.木塊底部在(2 )中受到的壓強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們赤腳走在砂石路上時感到腳底疼,而走在平路上不疼.這是由于走在砂石路上時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較_______,腳底受到的壓強較_________所造成的(選填:“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如圖a所示.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正確的操作方法是將螺母向調.
(2)調節(jié)平衡后,左側掛上鉤碼(如圖b所示),在右側用彈簧測力計(圖中未畫出) 拉杠桿,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為便于測量力臂,正確的彈簧測力計方向為 .
(3)操作過程中,當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達到量程仍不能使杠桿水平平衡時,你認為接下來合理的操作方法是 .
(4)如果小明測出一組數據后即得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結論,你認為他的做法(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