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有一種電加熱恒溫箱,工作原理如圖(甲)所示.控制電路由電壓為U1=9V的電源、開關、電磁繼電器(線圈電阻不計)、電阻箱R0和熱敏電阻R1組成;工作電路由電壓為U2=220V的電源和電阻為R2=44Ω的電熱絲組成.其中,電磁繼電器只有當線圈中電流達到60mA時,銜鐵才吸合,切斷工作電路;熱敏電阻R1阻值隨溫度變化關系如圖(乙)所示.求:
(1)電熱絲正常工作時的功率;
(2)電熱絲正常工作100s產生的熱量;
(3)如果恒溫箱的溫度設定為50℃,電阻箱R0接入電路的阻值.
【答案】
(1)解:電熱絲工作時的功率:
P= = =1100W
(2)解:電熱絲正常工作100s產生的熱量:
Q=W=Pt=1100W×100s=1.1×105J
(3)解:如果恒溫箱的溫度設定為50℃,由圖乙可知,熱敏電阻的阻值R1=100Ω,
由題知,此時控制電路的電流I=60mA=0.06A,
∵I= ,即:0.06A= ,
∴電阻箱R0應接入電路的阻值:R0=50Ω
【解析】(1)知道工作電路的電壓和電熱絲的電阻,利用P= 求電熱絲工作時的功率;(2)已知工作時間,根據(jù)Q=W=Pt求加熱100s產生的熱量;(3)恒溫箱的溫度為50℃,從圖乙的出熱敏電阻的阻值,此時電路中的電流為60mA,銜鐵被吸合,切斷工作電路,又知道控制電路的電壓,利用歐姆定律求電阻箱連入電阻的阻值.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正式交接服役,從此中國擺脫了沒有航母的歷史.航母上安裝有衛(wèi)星通訊天線、有源相控陣雷達等設備,配備近防武器系統(tǒng)和各型艦載機,有關參數(shù)下表所示.新型固定翼艦載機在“遼寧”號航母訓練平臺上的著落、起飛試驗已取得成功.
遼寧號航空母艦參數(shù) | |||
滿載排水量/t | 67500 | 總功率/kW | 1.5×105 |
動力提供(燃料) | 重油 | 最高航速km/h | 54 |
最大艦長/m | 304 | 最大艦寬/m | 70.5 |
發(fā)動機的效率/% | 25 | 最大艦載機數(shù)量/架 | 30 |
(1)下列有關航母、艦載飛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飛機靜止在航母甲板時,飛機受到的重力與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B.飛機起飛時,獲得推力的施力物體是發(fā)動機
C.飛機起飛時,是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來獲得推力的
D.飛機降落時,以飛機為參照物,則航母是運動的
(2)航母的作戰(zhàn)優(yōu)勢源于其搭載的艦載機,艦載機在航空母艦上必須短距起飛,艦載機在剛上升過程中動能 , 勢能 .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3)該航母滿載行駛受到的浮力N(g取10N/kg).在某次訓練中,指揮員向殲﹣15飛行員下達起飛指令后,掛彈后質量達22t的艦載機從跑道上起飛后,艦底所受海水的壓強將(填變化情況),航母排開海水的體積將(填變化情況).
(4)如果航母總功率全部用來提供它向前的牽引力,當航母以最高航速54km/h航行時,它產生的牽引力是N,若在這種狀態(tài)下勻速航行1000km,航母發(fā)動機的效率為25%,至少需要燃燒t的重油.(重油的熱值為4.0×107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沙漠居民發(fā)明了一種不耗電的“沙漠冰箱”,如圖所示。它由內罐和外罐組成,兩罐之間填滿沙子,外罐用透氣性好的陶土制成。使用時將食物放在內罐,罐口蓋上濕布,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并向內罐和外罐之間的沙子上灑些水,這樣對內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鮮作用。根據(jù)上文,請回答:
(1)這種“沙漠冰箱”降溫原理是:_______。
(2)將它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好還是放在“潮濕避風”的地方好:_______;原因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金在實驗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1)當小金將三個元件移動到圖示位置時,光品上出現(xiàn)了清晰的像,請你根據(jù)此現(xiàn)象回答下列問題:光屏上像的性質為 ,并推算出焦距為 厘米.
(2)保持蠟燭和凸透鏡位置不變,小金換了個凸透鏡繼續(xù)試驗,并使透鏡光心、蠟燭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但在透鏡右側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無法在屏上成像(光具座足夠長),請你幫助小金分析產生此現(xiàn)象的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發(fā)現(xiàn)橙子放入水中會下沉,于是想辦法測量它的密度.
(1)將托盤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將標尺上的游碼移至零刻度線處,調節(jié)平衡螺母,直到指針在 ,表示天平平衡.
(2)用天平測量橙子質量,天平平衡時砝碼和游碼的示數(shù)如圖所示,橙子質量為 g.小明利用排水法測得橙子的體積為150cm3,則橙子的密度是 kg/m3.
(3)做實驗時,小明若先用排水法測出橙子的體積,接著用天平測出橙子質量,這樣測得的密度值將比真實值 (選填“偏大”或“偏小”).
(4)小亮不用天平,利用彈簧測力計、細線、盛有水的大燒杯等器材,也巧妙測出了橙子的密度.請你將他的測量步驟補充完整,已知水的密度為ρ水.
①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橙子的重力G;
② ;
③橙子密度的表達式為:ρ橙= (用測出的物理量和已知量的字母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光學現(xiàn)象的描述或解釋正確的是( )
A.
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虛像
B.
近視眼可佩戴凹透鏡矯正
C.
白光通過三棱鏡可復合成七色光
D.
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光耀實驗學校環(huán)保小組到沂河邊取適量河水樣品,進行沂河水密度的測量,下面是小強組的實驗設計,請你幫他完成下列問題:
(1)小強設計的主要實驗步驟如下:
A.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動游碼至標尺左端的_______處,然后調節(jié)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用調好的天平稱量出空燒杯的質量為10g;
C.將燒杯中倒入適量的河水,用天平稱出河水和燒杯的總質量,天平平衡時,右盤中砝碼的質量及游碼的位置如圖甲所示,則河水和燒杯的總質量為_______g;
D.將燒杯中的河水全部倒入量筒中,當量筒內液面靜止時,液面位置如圖乙所示,則河水的體積為_______cm3。
(2)小強根據(jù)實驗中的測量數(shù)據(jù)得出的河水的密度ρ=_______g/cm3。
(3)同組的小永同學認為這樣的做法會給實驗帶來誤差,你認為測量結果會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它提議:不需要增加器材,也不需要增加額外的步驟,只要將小強的主要實驗步驟的順序稍加調整,就會大大減小上述誤差,小強調整后主要實驗步驟是_______(只填寫實驗步驟前的代號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對下面四幅圖的描述錯誤的是( )
A. 圖甲中,鄰座的小明相對于小紅是靜止的
B. 圖乙中,卡車相對于聯(lián)合收割機是靜止的
C. 圖丙中,運行的人相對于自動扶梯是運動的
D. 圖丁中,空中加油機相對于戰(zhàn)斗機是靜止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所學知識完成下列題目:
(1)如圖,是號稱”綠色節(jié)能“的路面減速裝置,當車輛駛過減速裝置時,該裝置會發(fā)電.這種高科技的“夜間交警”在幫助車輛減速的同時還能為交通指示起到供能作用.這些在斜坡上的減速裝置是由一種與路面齊平的墊板構成,在墊板里面有一系列類似于感應嵌板的物體.當有車輛經過路面時,路面下活動的嵌齒會使嵌板上下浮動,從而像一個小型發(fā)電機一樣產生電能.據(jù)估計,足夠穩(wěn)定的車流量將會使節(jié)能裝置的發(fā)電功率達到10kW. ①該裝置的原理是什么?它工作過程中能量的轉化關系是把機械能轉化成什么能?
②該裝置在足夠穩(wěn)定的車流量的情況下,工作8小時的發(fā)電量是多少度?
③如果該裝置在足夠穩(wěn)定的車流量的情況下,工作8小時所獲得的機械能是1.44×109J,則該裝置的發(fā)電效率是多少?
(2)2000年8月12日,被號稱世界“噸位最大、武備最強”的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域參加軍事演習時遇難,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對核潛艇的救援與打撈提出了許多方案.(海水密度近似取ρ=1.0×103kg/m3 . g取10N/kg) ①救援方案之一,按海難救援國際慣例,讓潛水員從海面潛到遇難核潛艇,打開緊急逃生艙蓋.8月19日晚,挪威潛水員用時10分鐘從海面下潛到深106米的核潛艇處,打開了緊急逃生艙蓋.求潛水員下潛時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分鐘?
②若艙蓋面積S=0.5m2 , 則海水對艙蓋的壓力F約為多大?
③打撈方案之一,在潛艇周圍纏滿可充氣的負載量大的浮力袋,用增大浮力的辦法打撈.已知潛艇的質量m=1.4×107kg,若每只浮力袋充氣后的體積V0=10m3 , 請估計需用這種浮力袋多少只:[提示:由于只是估算,所以粗略計算需用浮力袋的只數(shù)時,可以忽略充氣浮力袋的重力和核潛艇排開水的重力,而近似認為是充氣浮力袋所受的浮力來托起核潛艇的重力]
④試分析浮力袋充氣后,核潛艇在水中的運動情況.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