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物理 > 題目詳情

小明同學利用一塊玻璃板、兩支同樣的蠟燭、刻度尺、火柴和鉛筆,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裝置圖如圖所示.具體操作如下,將玻璃板豎直的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透過玻璃板觀察蠟燭的像,用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在玻璃板的另一側移動,直到這支蠟燭跟看到的像重合,停止移動來確定像的位置.再用刻度尺測量像到鏡面的距離和物到鏡面的距離,有關測量數據如下表.
實驗次數123
物距(cm)102030
像距(cm)102030
分析小明的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和測量的實驗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
(1)______.
(2)______.

解:(1)由小明的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用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在玻璃板的另一側移動,直到這支蠟燭跟看到的像重合”,可知,像與物體等大.
故答案為:像與物體等大.
(2)由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數值相等可得出: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等于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
故答案為: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等于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
分析:根據小明的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用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在玻璃板的另一側移動,直到這支蠟燭跟看到的像重合”,和表中物距和像距的關系即可得出結論.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應用,還考查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并能合理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只要熟練掌握平面鏡的成像特點,解答此類題目就很容易.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小紅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時進行了如下操作: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放在桌面上,把一支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面前5cm處,燭焰高8cm,可以看到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沒有點燃且與A等長的蠟燭B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動,直到B和A的像完全重合,如圖1所示.在此實驗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2)取兩支等長的蠟燭目的是:
便于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便于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3)如果在圖中蠟燭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張白紙板做屏幕,則白紙板上將
沒有
沒有
(填“有”或“沒有”)蠟燭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成的是
像(選填“實”或“虛”).
(4)把與A蠟燭同樣大小的蠟燭B放到A蠟燭像的位置上,B和A的像完全重合,這說明平面鏡成像時:
物像大小相等
物像大小相等

(5)在確定蠟燭A的像的位置時,眼睛應在蠟燭
A
A
(選填“A”或“B”)這一側觀察,移動玻璃板后面的蠟燭B,使它與蠟燭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以此來確定蠟燭A成像的位置,這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等效替換法
等效替換法
.(選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替換法”).王剛同學無論怎樣移動蠟燭B,都不能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
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

(6)為了使像看起來更清晰,小成最好在
較暗
較暗
的環(huán)境中進行(選填“較亮”或“較暗”);
(7)小成在B蠟燭的燭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
不可能
不可能
(選填“可能”或“不可能”)被點燃;
(8)小成以5cm/s的速度勻速將A蠟燭遠離玻璃板2s時,B蠟燭應與A相距
30cm
30cm
才可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
(9)在實驗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點,便于
確定像的位置
確定像的位置
;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
2
2
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
(10)經過三次實驗,記錄的像與物對應的位置如圖2所示.為了得到更多的實驗結論,接下來小明應該進行的操作是:
將對應的像點和物點相連,判斷連線是否和鏡面垂直,測出像距和物距并進行比較
將對應的像點和物點相連,判斷連線是否和鏡面垂直,測出像距和物距并進行比較

(11)細心的小紅透過玻璃觀察蠟燭A的像時,看到在像B處的后面還有一個較模糊、與像B有部分重疊的像,出現兩個像的原因是
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
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小明利用一塊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如圖是小明同學做完實驗后白紙上留下的記錄,其中MN是他實驗時畫出的玻璃板的位置,A、B是兩次實驗中點燃的蠟燭所在的位置,A′、B′分別是他找到的蠟燭的像的位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2)根據小明在白紙上留下的實驗記錄,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的結論?為什么?
(3)在玻璃板的同一側,小明通過玻璃板看到了同一個蠟燭的兩個像,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
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

(4)實驗中小明在玻璃板的一側放一支點燃的蠟燭甲,在玻璃板的另一側拿一支沒有點燃的蠟燭乙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找到像的位置.對于蠟燭甲和乙的要求是
高度、粗細相同
高度、粗細相同
,原因
為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為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5)在尋找像的位置時,小明無論怎樣調節(jié)后面的蠟燭,都不能與它重合,請你猜想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
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學習周報 物理 人教課標版中考 2009-2010學年 第27-38期 總第183期 人教課標版 題型:058

小明同學在課余時間閱讀報紙時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據珠海新聞網2009年3月26日報道:在珠海市五中第六屆科技藝術節(jié)上,一名初三的學生巧妙利用礦泉水瓶蓋消除了學校里鐵腿桌椅板凳移動時總要發(fā)出的惱人的噪聲.他的作法是:把橡皮泥塞在塑料瓶蓋里,然后再把蓋子扣在桌椅的腿腳上.礦泉水瓶蓋的大小剛好合適桌椅腿,安上這種“消聲器”移動桌椅腿時絕對沒噪聲.

由此他想到,像一些大型建筑中,比如國家大劇院是如何消聲的?由此引起了他對如何消除生活中的噪聲的探究.

通過在網上查閱資料,他查找得知,國家大劇院等大型場館內的墻壁和頂棚上有一些凸凹不平的多孔的板材,還有如圖所示的一種叫做消聲尖劈的裝置,其消聲原理是什么呢?

于是小明同學進行了下列實驗研究.

(1)在玻璃圓筒內墊上一層棉花,棉花上放一塊機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圓筒口正上方10 cm處,能清晰地聽見表聲,表聲是通過________傳播的.

(2)如圖甲所示的位置,恰好聽不見表聲.

(3)在玻璃圓筒口正上方10 cm處安放一塊玻璃板,調整玻璃板的角度的過程中,在某一位置發(fā)現耳朵又能清晰地聽見表聲了,說明聲音通過玻璃板的________進入了人的耳朵,由此我們可以得到結論:只要反射的聲音不能進入人的耳朵,我們聽到的噪聲就會________.

(4)用泡沫塑料代替玻璃板,聽見的聲音明顯減弱,說明泡沫塑料這一類材料對聲音的反射能力比較________,吸收聲音的能力比較________.在國家大劇院內,人們之所以用一些凸凹不平的多孔的板材吊頂,是因為聲音遇到這些板材會被________,可達到________的目的.

(5)國家大劇院內演出時,當聲音傳播到如圖所示的尖劈上時,聲音經過一次次反射后進入到尖劈的內部,不能反射出來,即在噪聲傳播的過程中________.這與小明所閱讀到的情景中減弱噪聲的方法________(選填“相同”或“不同”),該情景中是在________環(huán)節(jié)減小噪聲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2-2013學年江蘇省南京三中九年級(上)物理寒假作業(yè)(三)(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小紅在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時進行了如下操作: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放在桌面上,把一支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面前5cm處,燭焰高8cm,可以看到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沒有點燃且與A等長的蠟燭B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動,直到B和A的像完全重合,如圖1所示.在此實驗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______.
(2)取兩支等長的蠟燭目的是:______.
(3)如果在圖中蠟燭的像的位置上放一張白紙板做屏幕,則白紙板上將______(填“有”或“沒有”)蠟燭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成的是______像(選填“實”或“虛”).
(4)把與A蠟燭同樣大小的蠟燭B放到A蠟燭像的位置上,B和A的像完全重合,這說明平面鏡成像時:______.
(5)在確定蠟燭A的像的位置時,眼睛應在蠟燭______(選填“A”或“B”)這一側觀察,移動玻璃板后面的蠟燭B,使它與蠟燭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以此來確定蠟燭A成像的位置,這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選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替換法”).王剛同學無論怎樣移動蠟燭B,都不能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
(6)為了使像看起來更清晰,小成最好在______的環(huán)境中進行(選填“較亮”或“較暗”);
(7)小成在B蠟燭的燭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______(選填“可能”或“不可能”)被點燃;
(8)小成以5cm/s的速度勻速將A蠟燭遠離玻璃板2s時,B蠟燭應與A相距______才可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
(9)在實驗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點,便于______;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
(10)經過三次實驗,記錄的像與物對應的位置如圖2所示.為了得到更多的實驗結論,接下來小明應該進行的操作是:______.
(11)細心的小紅透過玻璃觀察蠟燭A的像時,看到在像B處的后面還有一個較模糊、與像B有部分重疊的像,出現兩個像的原因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