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利用的實質(zhì)是能量的轉(zhuǎn)化或轉(zhuǎn)移,在此過程中能量的總量是____(填“逐漸減少”、“保持不變”或“逐漸增加”)。因為能量的轉(zhuǎn)化或轉(zhuǎn)移具有____性,所以,所以,人類可利用的能量不斷減少,因此,開發(fā)利用新能源是當務之急。太陽能是一種新能源,它屬于____(可再生/不可再生)能源。

保持不變 方向性 可再生 【解析】 試題分析: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在發(fā)生能量的轉(zhuǎn)化和轉(zhuǎn)移過程中,能量的形式可以變化,但能的總量是不變的;能量可以從一物體轉(zhuǎn)移到另一個物體上或從一種形式轉(zhuǎn)化為另一種形式,所以說能量的轉(zhuǎn)化是具有方向性的;能源分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由于太陽能可以被多次利用,所以太陽能屬于可再生能源。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8 人教版物理九年級全冊 第十九章 生活用電 單元復習訓練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哪種情況不會造成觸電事故?( )

A. 人站在地上,一只手接觸火線

B. 人站在地上,兩只手同時接觸火線

C. 人站在地上,兩只手同時接觸零線

D. 人站在絕緣凳上,一只手接觸火線,另一只手接觸零線

C 【解析】A. 由于大地是導體,所以人站在地上,一只手接觸火線時,會有電流通過人體,故發(fā)生觸電事故;B. 由于大地是導體,所以人站在地上,兩只手同時接觸火線時,會有電流通過人體,故發(fā)生觸電事故;C. 由于理論上說,零線和大地之間沒有電壓,所以人站在地面上,兩只手接觸零線不會發(fā)生觸電事故;D. 由于人體是導體,所以人站在絕緣凳上,一只手接觸火線,一只手接觸零線,此時會有電流通過人體,故發(fā)生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河南省原名校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聯(lián)考(一)物理試卷 題型:實驗題

某同學在做“比較不同液體吸熱能力”的實驗時,使用相同的電加熱器給液體甲和乙加熱,所得的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1)該實驗采用的實驗方法是______:使用相同的電加熱器給相同質(zhì)量的甲、乙兩種不同物質(zhì)加熱相同的時間,則甲吸收的熱量__________(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吸收的熱量;

(2)分析第2、3次或第5、6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的初步結(jié)論是:同種物質(zhì)升高相同溫度時,物質(zhì)的_______越大,吸收的熱量就越__________(選填“多”或“少”)

(3)通過比較第2、4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液體吸收熱量的多少與液體的_________有關,____________(選填“甲”或“乙”)的吸熱能力更強。

控制變量法 等于 質(zhì)量 多 種類 甲 【解析】(1)根據(jù)Q=cm 可知物體吸熱的多少與多個因素有關,因此實驗時需要用控制變量法。使用相同的電加熱器給相同質(zhì)量的甲、乙兩種不同物質(zhì)加熱相同的時間,則甲吸收的熱量等于乙吸收的熱量; (2)由表中第2、3次或第5、6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液體的種類和液體升高的溫度相等而液體質(zhì)量不同,液體質(zhì)量越大,需要的加熱時間越長,液體吸收的熱量越多,由此可得:同種物質(zhì)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江蘇省江陰市南閘實驗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單元測試物理試卷 題型:綜合題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超聲波加濕器

超聲波加濕器通電工作時,霧化片產(chǎn)生每秒170萬次的高頻振動,將水拋離水面霧化成大量1μm~5μm的超微粒子(水霧),吹散到空氣中使空氣濕潤,改變空氣的濕度.

圖甲所示是某型號超聲波加濕器,下表為其部分技術參數(shù),其中額定加濕量是指加濕器正常工作1h霧化水的體積;循環(huán)風量是指加濕器正常工作1h通過風扇的空氣體積;加濕效率是指實際加濕量和實際輸入功率的比值.

(1)上表部分技術參數(shù)中有兩處單位錯誤,一處為6.0×10﹣4m3,另一處為___________。

(2)加濕器正常工作時,每分鐘通過風扇的空氣質(zhì)量相當于的______質(zhì)量。(空氣密度ρ=1.29kg/m3)

A.一只蘋果 B.一名中學生 C.一頭牛 D.一輛汽車

(3)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___.

A、加濕器產(chǎn)生的超聲波是由霧化片振動產(chǎn)生的

B、加濕器通電使霧化片振動,電能主要轉(zhuǎn)化為機械能

C、水霧化成超微粒子的過程沒有發(fā)生物態(tài)變化

D、水霧化成超微粒子需要能量,說明分子間有排斥力

(4)利用濕敏電阻可實現(xiàn)對環(huán)境濕度的精確測量,如圖乙所示,電源電壓為24V,定值電阻R的阻值為120Ω,濕敏電阻的阻值R0隨濕度RH變化的關系圖線如圖丙所示,該電路能夠測量的濕度范圍是30%~90%;則電壓表示數(shù)的變化范圍是___________V。

(5)在沒有其他用電器接入電路的情況下,加濕器工作30min,標有“3000imp/kW•h”的電能表指示燈閃爍了600次,實際加濕量至少為___L/h.

950kg B D 12---15 4.8 【解析】(1)凈重,是指加濕器的重力,表格中數(shù)據(jù)單位錯,另一處錯誤為950kg;(2)由表中數(shù)據(jù)得出,加濕器正常工作1h通過風扇的空氣體積V=2000m3,則由ρ=得加濕器正常工作時,每分鐘通過風扇的空氣質(zhì)量:m=ρV=1.29kg/m3×2000m3/h×160h=43kg;而一只蘋果的質(zhì)量在200g左右、中學生的質(zhì)量在50kg左右、牛的質(zhì)量在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江蘇省江陰市南閘實驗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單元測試物理試卷 題型:作圖題

請將圖中所示的元件,連接成符合安全用電要求的家庭電路,開關控制燈泡.

【解析】根據(jù)安全用電的原則,開關接在火線上,三孔插座的連接:左零右火上地。 據(jù)此連接電路,連接電路之處要描點。如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江蘇省江陰市南閘實驗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單元測試物理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凸透鏡豎直放置,凸透鏡焦距f,現(xiàn)有一點光源S在凸透鏡左側(cè)以凸透鏡兩倍焦距處為圓心,在經(jīng)過主光軸的豎直平面內(nèi)做順時針圓周運動,直徑為D,且f<D<2f,則在下列關于點光源所成的像的運動軌跡的各圖中,正確的是( )

A. B. C. D.

D 【解析】試題分析:根據(jù)物距與像距的關系分析點S在不同位置時,像點的位置及與凸透鏡兩倍焦距處的距離分析. 【解析】 將點光源S運動的軌跡看成一個物體,在物體上找出四個點:上、下、左、右各一個,利用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作出像點,可以發(fā)現(xiàn),四個點正好圍成一個不規(guī)則的圓,且轉(zhuǎn)動方向為逆時針,所以像點運動圖象是選項D的形狀 故選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江蘇省江陰市南閘實驗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單元測試物理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的四種工具在使用過程中,屬于費力杠桿的是( )

A. B. C. D.

A 【解析】A、食品夾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費力杠桿.故A符合題意; B、瓶蓋起子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桿.故B不符合題意; C、鉗子的車體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桿.故C不符合題意; D、核桃夾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桿.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四川省綿陽市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質(zhì)量調(diào)研科學-物理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浸在水中的A物體的質(zhì)量為3kg,B物體的質(zhì)量為2kg,且整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彈簧測力計自身重力不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19.6N,

②物體A浸在水中的體積為500cm3,

③物體A處于平衡狀態(tài),

④物體B受到的重力和B對繩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D 【解析】解答:A. 由圖可知,滑輪是個定滑輪,定滑輪不省力也不費力。由于物體B處于靜止狀態(tài),所以物體B的重力與彈簧測力計對物體B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等于物體B的重力,物體B的重力:GB=mBg=2kg×9.8N/kg=19.6N,所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19.6N;B. 物體A所受的重力:GA=mAg=3kg×9.8N/kg=29.4N,物體A所受的浮力:F。紾?F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8年山東省臨沂市中考模擬 物理試卷 題型:實驗題

下圖中是探究電磁鐵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關系的是( )

A. B. C. D.

D 【解析】 試題分析:圖中是奧斯特實驗的裝置,說明了電流周圍存在磁場,故A不符合題意;圖中沒有電源,但有靈敏電流計,是探究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裝置,故B不符合題意;圖中有電源,是研究磁場對電流作用的裝置,故C不符合題意;圖中電磁鐵和滑動變阻器串聯(lián),通過調(diào)節(jié)滑片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即研究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的關系,故D符合題意;故應選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