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自然增長率最高的人口增長模式是
A.“高——高——極低”模式B.“高——高——較低”模式
C.“高——低——高”模式D.“低——低——低”模式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城市各種功能區(qū)中,最基本的職能區(qū)是()
A.商業(yè)區(qū)B.行政區(qū)
C.工業(yè)區(qū)D.住宅區(q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兩地分別位于我國兩大不同地形區(qū)中。請根據(jù)下表所提供的甲、乙兩地的相關(guān)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甲、乙兩地所在的地形區(qū)分別是( )
A. 云貴高原、成都平原 B. 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C.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D. 云貴高原、洞庭湖平原
【2】形成甲乙兩地冬季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A. 所處地形類型不同 B. 所屬環(huán)流形勢不同
C. 所處海陸位置不同 D. 所處海拔高度不同
【3】甲乙兩地同屬于( )
A. 溫帶季風氣候 B. 亞熱帶季風氣候 C. 溫帶大陸性氣候 D. 地中海氣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世界洋流分布局部圖”,回答下列各題.
【1】關(guān)于北半球中低緯度洋流分布規(guī)律的虛數(shù),正確的是( 。
A. 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B. 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C. 大陸東岸為寒流 D. 大洋東岸為暖流
【2】關(guān)于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①使沿岸地區(qū)的氣溫升高 B. ③④交匯處形成著名漁場
C. ④使荒漠延伸至大陸東岸 D. ②⑤促進高低緯熱量交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1】圖中①和②處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主要制約因素分別是( )
A. 地形、水源 B. 水源、熱量
C. 水源、光照 D. 土壤、地形
【2】圖中②所在的省區(qū),豐富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 )
A. 太陽能、生物能 B. 風能、石油
C. 太陽能、地熱能 D. 地熱能、天然氣
【3】圖中③所示山區(qū)是我國第二大林區(qū),但樹種卻比東北第一大林區(qū)豐富,其主要原因是③所示山區(qū)( )
A. 年降水量大、氣溫高 B. 光照和熱量條件好
C. 緯度低、海拔高 D. 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4】圖中④處所示地形區(qū)的主要農(nóng)業(yè)地域類型和典型農(nóng)產(chǎn)品組合正確的是( )
A. 河谷農(nóng)業(yè)——青稞 B. 綠洲農(nóng)業(yè)——棉花
C. 大牧場畜牧業(yè)——細毛羊 D. 游牧業(yè)——灘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電視劇《闖關(guān)東》中的場景:“主人公朱開山為了避免所種的莊稼遭受霜凍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帶領(lǐng)全家人及長工們在田間地頭點燃了柴草……”結(jié)合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回答下列各題。
【1】關(guān)于圖中a、b、c所代表的內(nèi)容敘述正確的是( )
A. a代表的輻射波長最長
B. a所代表的輻射被近地面大氣吸收的很少
C. b代表的輻射主要被大氣中的臭氧吸收
D. c代表的輻射與天氣狀況無關(guān)
【2】朱開山一家燃燒柴草防御霜凍的做法,有利于( )
A. 增強a輻射 B. 增強b輻射
C. 增強c輻射 D. 改變b的輻射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2015年1月7日水溫分布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1】有關(guān)甲海域洋流性質(zhì)及其流向的說法,正確的是
A. 寒流,流向西北 B. 暖流,流向東南 C. 寒流,流向東南 D. 暖流,流向西北
【2】【2】甲海域
A. 較同緯度其他海域水循環(huán)更活躍 B. 沿岸降水稀少,以荒漠景觀為主
C. 分布有寒、暖流交匯成的大漁場 D. 水溫分布主要受沿岸大陸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北半球某月部分地區(qū)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氣壓中心的名稱:A 。
(2)此時被切斷的氣壓帶為 ,使其僅保留在海洋上。
(3)D地7月盛行 風,其形成原因是 。
(4)C、D、E、F四地中氣侯由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形成的是 。(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