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地理 > 題目詳情

下圖為“1271~1295年馬可·波羅東行路線示意圖”。圖回答下列問題。(18分)

(1)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出發(fā),東行途中經過A、B、C三地,其所屬的氣候類型分別是A                     , B                      ,C               。其中A地的氣候特征是                                  。
(2)馬可·波羅乘船返回途中,途經的D處為        海峽,E處位于        板塊和                       板塊的交界處附近。
(3)途經的F處比E處的海水鹽度              (高、低),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1)地中海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炎熱干燥 ,冬季溫和濕潤(8分)
(2)馬六甲 亞歐  印度洋(6分)
(3)高   F處降水較少,蒸發(fā)旺盛(4分)

解析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0—2011學年浙江省浙東北三校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下圖為“1271 - 1295年馬可·波羅東行路線示意圖”和“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2分)

(1)馬可·波羅乘船返回途中經過的海峽D、F分別為           、           。(2分)
(2)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出發(fā),東行途中經過A、B、C三地,其所屬的氣候類型分別是右圖中的A          ,B         ,C         (填數(shù)字代號)。其中A地的氣候形成原因是                           ,全球的分布規(guī)律                        。(7分)
(3)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②所表示的氣候類型名稱是                 ,其氣候特點是
                               ,成因是                                。(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地理卷(江蘇卷) 題型:綜合題

下圖為“1271—1295年馬可·波羅東行路線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9分)

(1)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出發(fā),東行途中經過A、B、C三地,試比較A、C兩地的氣候差異。(6分)
(2)馬可·波羅乘船返回途中, E處位于      板塊和        板塊的_______(消亡/生長)邊界附近。根據(jù)圖示路線,馬可·波羅從C乘船途徑DEF回到歐洲,時間選擇在______(冬/夏)半年最佳。(4分)
(3)F海峽表層洋流的流動方向為___________,該洋流從成因來看應該屬于___________。(2分)
(4)B地氣候類型為__________,其氣候形成的主導因子是___________。(2分)
(5)途經的F處比E處的海水鹽度   (高/低),簡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2-2013學年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高三5月高考適應性考試地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為“1271~1295年馬可·波羅東行路線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馬可·波羅的東行路線中(    )

A.在亞洲經過了三種季風氣候      

B.①、③兩地植被差異是因為海陸位置不同

C.沿途經過了寒、溫、熱三帶      

D.沿①→②→③路線,每天的日出時間在提早

2.喀什因其具有“五口(岸)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成為我國內陸地區(qū)第一個經濟特區(qū)。下列關于喀什地區(qū)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八國”指與新疆接壤的8個國家,“一路”指絲綢之路

B.大部分屬溫帶大陸性氣候,與北京一樣屬于暖溫帶

C.經濟特區(qū)的建立首先拉動的是第一產業(yè)的發(fā)展

D.當?shù)剞r業(yè)地域類型主要屬大牧場放牧業(y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1年安徽省馬鞍山市高二下學期期中素質測試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下圖為“1271~1295年馬可·波羅東行路線示意圖”。圖回答下列問題。(18分)

(1)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出發(fā),東行途中經過A、B、C三地,其所屬的氣候類型分別是A                      , B                      ,C               。其中A地的氣候特征是     。

 (2)馬可·波羅乘船返回途中,途經的D處為         海峽,E處位于         板塊和                        板塊的交界處附近。

 (3)途經的F處比E處的海水鹽度               (高、低),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2010-2011學年海南省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卷 題型:綜合題

下圖為1271--1295年馬可·波羅東行路線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2分)

(1)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出發(fā),東行途中經過A、B、C三地,其所屬的氣候類型分別是: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其中A地的氣候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圖所示的自然景觀為馬可·波羅沿途所見,在A、B、C、 D四地中,最可能見到這種景觀的是_______地,它是_______作用形成的。

(3)馬可·波羅乘船返回途中,EF段應選擇___________季(北半球)航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馬可·波羅乘船返回途中,在E處遇到了地震。你認為可信嗎?說明你的理由。(2分)

(5)馬可·波羅途經喀什附近地區(qū)時,看到:在浩瀚的沙海中,鑲嵌著一片片水草叢生、綠樹成蔭,生機勃勃的綠洲。你能夠對綠洲地區(qū)的水源的來源作出解釋嗎?(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