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下列措施能減慢化學反應速率的是(  )
A.燒煤時將煤塊粉碎
B.用鋅粉替代鋅粒與同濃度同體積的鹽酸反應制氫氣
C.用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時添加少量二氧化錳粉末
D.將食物貯藏在冰箱中

分析 增大接觸面積、增大濃度、使用催化劑、升高溫度均可加快反應速率,反之,降低溫度等,反應速率減小,以此來解答.

解答 解:A.燒煤時將煤塊粉碎,接觸面積增大,反應速率加快,故A不選;
B.用鋅粉替代鋅粒,接觸面積增大,反應速率加快,故B不選;
C.添加少量二氧化錳粉末,作催化劑,反應速率加快,故C不選;
D.貯藏在冰箱中,溫度降低,反應速率減慢,故D選;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為高頻考點,把握溫度、催化劑、接觸面積對反應速率的影響為解答的關鍵,側重分析與應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選項C中催化劑具有專一性和選擇性,題目難度不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氯水的性質多樣,以下對氯水的性質和體現(xiàn)相應性質的原因說法均正確的是( 。
選項氯水的性質原因
A新制氯水呈無色    氯氣溶于水時與水反應生成HCl和HClO,HCl和HClO都是無色的
B氯水能使KMnO4溶液褪色氯水中存在HClO,HClO有漂白性
C久置氯水不能使紅色紙條褪色氯水中的HClO有漂白性,但不穩(wěn)定,久置過程中HClO見光分解了
D氯水中滴加硝酸銀溶液,出現(xiàn)白色沉淀氯水變質了,HClO分解促進了Cl2與水反應的平衡正移,該氯水已經(jīng)變質為了稀鹽酸.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根據(jù)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2Fe3++Fe═3Fe2+,請將它設計成一個原電池.
(1)電池的負極是Fe.
(2)可用Cu材料作正極.
(3)正極發(fā)生的電極反應式是Fe3++e-═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下列實驗中,有關儀器的下端必須插入液面以下的是( 。
①制備乙烯時用的溫度計             
②制備氯氣裝置中的分液漏斗
③制備氨水時將氨氣溶于水的導管     
④制備氫氣的簡易裝置中加入稀硫酸用的長頸漏斗
⑤分餾石油時的溫度計      
⑥制備乙酸乙酯時,將乙酸乙酯蒸氣通入飽和Na2CO3溶液的導管.
A.①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⑥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4.如圖所示,圓底燒瓶中充滿干燥的氯氣,將膠頭滴管中的濃氨水擠入圓底燒瓶中,發(fā)生反應:2NH3+3Cl2═N2+6HCl,同時生成白煙并發(fā)紅光.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室制氨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2NH4Cl+Ca(OH)2$\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2)在2NH3+3Cl2═N2+6HCl反應中,氨氣表現(xiàn)了還原性的化學性質,請列舉出NH3的另一個化學性質:與水反應或堿性等.
(3)實驗中生成的白煙是NH4Cl.
(4)反應完成后,將導管插入燒杯的水面下,并打開止水夾,觀察到有水吸入燒瓶中形成噴泉,當噴泉停止后,燒瓶不能(填“能”或“不能”)被水充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分子晶體中一定含有分子間作用力,可能有共價鍵
B.含有極性鍵的分子一定是極性分子
C.只要含有金屬陽離子的晶體就一定是離子晶體
D.金屬晶體的熔點一定比分子晶體的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如圖所示的原電池裝置,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外電路的電流方向為:X→導線→Y
B.若兩電極都是金屬,則它們的活動性順序為X<Y
C.X極上發(fā)生的是還原反應,Y極上發(fā)生的是氧化反應
D.放電一段時間后,燒杯中溶液的酸性減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在下列化學反應中,即有離子鍵、極性鍵、非極性鍵斷裂,又有離子鍵、極性鍵、非極性鍵形成的是( 。
A.2Na2O2+2H2O=4NaOH+O2B.SO2+2H2S=3S+2H2O
C.Mg3N2+6H2O=3Mg (OH) 2↓+2NH3D.C+O2=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氫化銨(NH4H)與氯化銨的結構相似,已知NH4H與水反應有H2生成,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NH4H是離子化合物,含有離子鍵和共價鍵
B.NH4H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顯堿性
C.NH4H與水反應時,NH4H是氧化劑
D.將NH4H固體投入少量水中,有兩種氣體產(chǎn)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