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硫酸中插一塊銅片,加入下列物質(zhì)后,可使銅片迅速發(fā)生反應(yīng)的是 (   )
A.稀鹽酸B.硫酸鈉晶體C.硝酸鉀晶體D.氯化鈉晶體
C

試題分析:由于在酸性條件下,硝酸鹽具有氧化性,能被銅氧化,所以該題中加入的物質(zhì)應(yīng)該是硝酸鉀,其余選項不正確,答案選C。
點評:該題是基礎(chǔ)性試題的考查,難度不大。該題的關(guān)鍵是明確在酸性條件下,硝酸鹽具有強氧化性,特別是在離子共存中經(jīng)?疾,有利于培養(yǎng)學(xué)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回答以下有關(guān)氮及其化合物的相關(guān)問題。
(1)氮元素是較活潑的非金屬元素,但N2卻不活潑,其原因是                     。下列用途中,利用了N2不活潑性質(zhì)的是           
①用于合成氨氣  ②金屬焊接時的保護氣 ③保護食品 ④和氬氣混合填充燈泡
⑤以氮氣為原料制硝酸
(2)肼(N2H4)常用作火箭燃料,發(fā)生的反應(yīng)是: N2O4(l) + 2N2H4(l)="==3" N2(g)+4H2O(g)
已知N2H4的結(jié)構(gòu)可看做NH3中一個H被-NH2所替代,則N2H4分子中所有原子是否在同一平面內(nèi)              (填“是”或“否”)。當(dāng)該反應(yīng)中有NA個N-H鍵斷裂時,形成的π鍵有        mol。
(3)某化肥廠用以下流程制備硝酸銨:

上述過程中制硝酸所用去氨的質(zhì)量占整個流程消耗氨質(zhì)量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如下圖所示,是實驗室制備某常見氣體的實驗裝置,請?zhí)羁眨?br />
(1) 該實驗裝置制備的常見氣體是(填寫化學(xué)式):      。
(2) 制備該氣體的化學(xué)方程式是:                    
(3) 收集該氣體的方法是:                          。
(4) 檢驗該氣體是否收集滿的方法是:
                                   。
(5) 將充滿該氣體的試管倒立于水槽中,可以看到的現(xiàn)象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將充有amLNO和bmLNO2的試管倒立于水槽中,然后再通入amLO2,若a<b,則充分反應(yīng)后,試管內(nèi)剩余氣體的體積是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能夠用于鑒別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溶液是(   )
A.澄清的石灰水B.品紅溶液C.紫色石蕊試液D.BaCl2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推斷題

A、B、C、D四種物質(zhì)之間有下圖所示的轉(zhuǎn)化關(guān)系。已知:A是空氣中的主要成分,B、C、D均為化合物,且C為紅棕色氣體。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A和C的名稱或化學(xué)式:A              ,C              ;
(2)在上圖D→C的過程中,D表現(xiàn)出強         (填“氧化性”或“還原性”);
(3)在D的稀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其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潮濕的氯氣遇二氧化硫其漂白性減弱
B.NO中有少量的NO2,用水洗滌后再干燥
C.一氧化氮可以由氮氣和氧氣在放電條件下直接化合得到
D.二氧化氮能與水反應(yīng)生成硝酸,所以二氧化氮是硝酸的酸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把盛有NO2和N2的混合氣體的試管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最終液面上升到距試管底部2/3處,則原混合氣體中NO2和N2的體積比是
A.1∶1B.1∶2C.2∶1D.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下圖所示,兩個連通容器用活塞分開,左右兩室各充入一定量NO和O2,且恰好使兩容器內(nèi)氣體密度相同,打開活塞,使NO與O2充分反應(yīng),最終容器內(nèi)混合氣體密度比原來
A.減小B.增大C.不變D.無法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