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CO和CO2
(1)當質(zhì)量比為1:1時,二者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____________ , 氧原子個數(shù)之比為_________ 。
(2)相同溫度和壓強時,等體積的CO和CO2質(zhì)量比____________ ,密度比為____________ 。
(1)11:7 ;11:14
(2)7:11 ;7:11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對于相同質(zhì)量的CO和CO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0?豐臺區(qū)二模)汽車尾氣中含有CO和氮氧化物.治理尾氣的方法是在排氣管上安一個催化轉(zhuǎn)化器,其中發(fā)生如下反應(yīng):2NO+2CO?N2+2CO2
(1)2NO(g)+2CO(g)?N2(g)+2CO2(g)反應(yīng)的平衡常數(shù)的表達式為:K=
[CO2]2?[N2]
[NO]2?[CO]2
[CO2]2?[N2]
[NO]2?[CO]2

(2)已知:CO(g)+1/2O2(g)=2CO2(g)△H=-283kJ/mol
N2(g)+O2(g)=2NO(g)△H=+180kJ/mol
則反應(yīng)2NO(g)+2CO(g)?N2(g)+2CO2(g)△H=
-746
-746
kJ/mol.
(3)對于可逆反應(yīng)2NO(g)+2CO(g)?N2(g)+2CO2(g),結(jié)合(2)中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③④
③④

①升高溫度,平衡常數(shù)增大
②升高溫度,逆反應(yīng)速率降低
③單位時間內(nèi)消耗CO和CO2的物質(zhì)的量相等時,反應(yīng)達到平衡
④反應(yīng)達到平衡后,其他條件不變,縮小容器容積,平衡向生成N2 和CO2的方向移動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②③
②③

①NO、CO、CO2均為酸性氧化物
②CO2的大量排放會導致溫室效應(yīng),所以應(yīng)盡量選用公共交通,提倡低碳出行
③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是空氣中的氮氣與氧氣,在高溫條件下生成的
(5)實驗室可以利用NaOH溶液吸收CO2,標準狀況下2.24L CO2氣體被1.5L 0.1mol/L NaOH溶液全部吸收(不考慮CO2溶于水),生成Na2CO3的物質(zhì)的量為
0.05
0.05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1屆河南省鄭州外國語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理綜)化學部分 題型:填空題

研究化學反應(yīng)原理對于生產(chǎn)生活是很有意義的。
(1)下列關(guān)于醋酸的敘述正確的是         (填寫符號)。
a.等體積等pH的醋酸和鹽酸完全被NaOH溶液中和,消耗NaOH的物質(zhì)的量一樣多
b.向醋酸溶液中加入一定量NaOH固體,溶液的導電性增強
c.加水稀釋醋酸溶液,溶液中的所有離子濃度均減小
d.常溫下,醋酸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比純水的小
(2)鋼鐵生銹現(xiàn)象隨處可見,鋼鐵的電化腐蝕原理如圖所示:

①寫出石墨電極的電極反應(yīng)式                     ;
②將該裝置作簡單修改即可成為鋼鐵電化學防護的裝置,請在右圖虛線框內(nèi)所示位置作出修改。
③寫出修改后石墨電極的電極反應(yīng)式               。
(3)①高爐煉鐵過程中會發(fā)生反應(yīng):FeO(s)+CO(g) Fe(s)+CO2(g)。
已知:Fe(s)+1/2O2(g)=FeO(s)△H= -272kJ·mol-1
C(s)+O2(g)=CO2(g)  △H= -393.5kJ·mol-1
2C(s)+O2(g)=2CO(g) △H= -22lkJ·mol-1
則:①FeO(s)+CO(g) Fe(s)+CO2(g)
△H=               
②一定溫度下,向某密閉容器中加人足量FeO,
并充人一定量的CO氣體,反應(yīng)過程中CO和CO2
濃度與時間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則從開始至達到平衡過程中,(CO)=          

(4)鐵紅是一種紅色顏料,其成份是Fe2O3。將一定量的鐵紅溶于160mL 5mol·L-1鹽酸中,再加人一定量鐵粉恰好完全溶解,收集到氣體2.24L(標準狀況),經(jīng)檢測,溶液中無Fe3+,則參加反應(yīng)的鐵粉的質(zhì)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對于CO和CO2,當質(zhì)量比為1:1時,二者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           ,氧原子個數(shù)之比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