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X溶液中含有下表所示離子中的某5種,且其離子濃度均為(不考慮水的電離和離子水解)。向X溶液中加入足量稀鹽酸,有氣體生成,反應前后陰離子種類不變。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陽離子 | |
陰離子 |
A.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B.X溶液中不可能含有和
C.X溶液中含有3種陽離子、2種陰離子
D.生成氣體的離子反應方程式為
【答案】C
【解析】
各種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均為0.1mol/L,向溶液X中加入足量的鹽酸,有氣體生成,且反應溶液中陰離子的種類沒有變化,產(chǎn)生氣體不可能是二氧化碳,則不含OH-、HCO3-和CO32-;根據(jù)表中的離子,可推知是Fe2+、NO3-在酸性環(huán)境下生成的一氧化氮,加入鹽酸,生成氣體的離子反應方程式為,NO3-反應后有剩余,故溶液中陰離子種類不變,所以原來溶液中含有Cl﹣。由于總共含有5種離子,根據(jù)電荷守恒及離子共存的條件可以判斷還含有SO42﹣和Mg2+,所以原溶液中含有的五種離子為:Cl﹣、NO3-、SO42﹣、Fe2+、Mg2+。
A.根據(jù)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Mg2+,A正確;
B.加入足量鹽酸后陰離子種類不變, HCO3-和CO32與-H+反應后就不h存在b了 ,B正確;
C.根據(jù)分析可知,原溶液中含有的五種離子為Cl﹣、NO3﹣、SO42﹣、Fe2+、Mg2+,共有2種陽離子、3種陰離子,C錯誤;
D. Fe2+ 與NO3﹣、H+反應時Fe2+被氧化為三價鐵,硝酸根被還原為NO,生成氣體的離子反應方程式為,D正確。
答案選C。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是由化學反應中舊化學鍵斷裂時吸收的能量與新化學鍵形成時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下圖為N2(g)和O2(g)反應生成NO(g)過程中的能量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1 mol N2(g)和NA個O2(g)反應放出的能量為180 kJ
B. 1 mol N2(g)和1 mol O2(g)具有總能量小于2 mol NO(g)具有的總能量
C. 通常情況下,N2(g)和O2(g)混合能直接生成NO(g)
D. 吸熱反應一定需要加熱才能發(fā)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除去粗鹽中的Ca2+、Mg2+、SO42- 以及泥沙等雜質(zhì),某同學設計了一種制備精鹽的實驗方案,步驟如下(用于沉淀的試劑稍過量):
(1)判斷BaCl2已過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步中,相關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先用鹽酸再過濾,將對實驗結(jié)果產(chǎn)生影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檢驗精鹽純度,需配制150 mL 0.2 mol/L NaCl(精鹽)溶液,下圖是該同學轉(zhuǎn)移溶液的示意圖,其中的錯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在實驗室做銅與濃硫酸反應的實驗。
(1)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停止加熱,將試管中的混合物冷卻后倒入裝有冷水的燒杯中,攪拌、靜置,觀察到燒杯底部有黑色物質(zhì)。于是他對黑色物質(zhì)進行了探究。
(2)該同學假設黑色物質(zhì)CuO。檢驗過程如下:
(查閱文獻:檢驗微量Cu2+的方法是:向試液中滴加K4[Fe(CN)6]溶液,若產(chǎn)生紅褐色沉淀,證明有Cu2+)該同學的實驗操作:
①將CuO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時間后,滴加K4[Fe(CN)6]溶液,產(chǎn)生紅褐色沉淀。
②將黑色物質(zhì)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時間后,滴加K4[Fe(CN)6]溶液,未見紅褐色沉淀。實驗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由該檢驗過程所得結(jié)論是________。
(3)再次假設,黑色物質(zhì)是銅的硫化物。實驗如下:
實驗裝置 | 現(xiàn)象 1.A試管中黑色沉淀逐漸溶解 2.A試管內(nèi)上方出現(xiàn)淺紅棕色氣體 3.B試管中出現(xiàn)…… |
①現(xiàn)象2說明黑色物質(zhì)具有________性。
② A試管內(nèi)上方出現(xiàn)淺紅棕色氣體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③能確認黑色沉淀中含有S元素的現(xiàn)象_________。
(4)以上實驗說明,黑色物質(zhì)中存在銅的硫化物。進一步實驗后證明黑色物質(zhì)是 CuS與Cu2S的混合物。已知1molCu2S與稀硝酸反應轉(zhuǎn)移8mole-,寫出試管A中Cu2S 溶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有機物E(C11H12O2) 屬于芳香酯類物質(zhì),天然物存在于威士忌酒、蘋果酒等中,呈水果及玫瑰香氣,可由下列路線人工合成:
完成下列填空:
(1)A中官能團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C物質(zhì)的結(jié)構簡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反應③的條件是_______________;反應④的類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反應⑥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檢驗反應②中的A是否完全轉(zhuǎn)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設計一條由出發(fā),制備的合成路線(合成路線常用的表示方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藥物嗎替麥考酚酯有強大的抑制淋巴細胞增殖的作用,可通過如下反應制得:
+HCl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用溴水可鑒別化合物X和ZB. 化合物Y的分子式為C6H14NO2
C. 化合物Z中含有手性碳原子D. 1mol化合物Z可以與3mol NaOH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各物質(zhì)中只有A、B、C三種單質(zhì),A的焰色反應為黃色,主要以G形式存在于海水中,F是一種淡黃色的固體,H是一種常見的無色液體,I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元兇”,各物質(zhì)間的轉(zhuǎn)化關系圖如下:
回答下列問題:
(1)A是:____________, I是:____________(填化學式);
(2)按要求寫出下列反應的方程式:
Ⅰ.①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②的化學方程式(同時用雙線橋法表示該反應的電子轉(zhuǎn)移情況):________________;
Ⅲ. J與過量的澄清石灰水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某無機化合物的二聚分子(小球大小只代表種類不同,與原子半徑大小無關),該分子中A、B兩種元素都是第3周期的元素,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都達到8個電子的穩(wěn)定結(jié)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 該化合物的化學式是Al2Cl6
B. 該化合物是離子化合物,在熔融狀態(tài)下能導電
C. 該化合物在固態(tài)時所形成的晶體是分子晶體
D. 該化合物中不存在離子鍵,也不含有非極性共價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含鈷廢料(主要成分為Co,含有一定量的Ni、Al2O3、Fe、SiO2等)制備草酸鈷晶體(CoC2O42H2O)的工業(yè)流程如圖。已知:①草酸鈷晶體難溶于水,②RH為有機物(難電離)
(1)濾渣I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填化學式) ,寫出兩種能提高酸浸速率的措施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2) 操作①用到的主要儀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
(3) H2O2是種綠色氧化劑,寫出加入H2O2后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入氧化鈷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入(NH4)2C2O4反應得到草酸鈷晶體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過濾得到的草酸鈷晶體需要用蒸餾水洗滌,檢驗是否洗滌干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實驗室可以用酸性KMnO4標準液滴定草酸根離子(C2O42-) ,測定溶液中C2O42-的濃度, KMnO4標準溶液常用硫酸酸化,若用鹽酸酸化,會使測定結(jié)果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